首頁>美文>

從蘇格拉底到現在的哲學家,無數的“大腦袋”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認識自己。從目前“吃瓜群眾”的數量來看,這個工作不算成功。所以,就當是廢話吧,也不在乎我再多說一些。

首先,我們得知道為什麼認識自己是一件困難的事。小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是困惑的,他們以為整個世界與他們是合一的。小胳膊一揮,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動。後來,慢慢發現自己哭的時候別人似乎並不難過,才知道自己和世界的不同,但依然倔強地認為世界應該聽自己的。所以,所有三歲前的孩子都有過不講理哭鬧的時候,那是因為他們不能理解居然別人沒有和他一樣的感受。等到受了很多現實的挫折後,他們才學會觀察和理解他人。

大部分人會覺得世界比自己要強大和重要得多,所以透過世界的反饋來定義自己。為什麼讓一個孩子看電視長大會情商比較低?因為他對電視所做的事電視沒有反饋,所以他無從判斷這件事的對錯和尺度。大部分人的發育就到這裡了,世界怎麼反饋我,我就是什麼。我的收入排名、學歷、出身、社會榮譽,這一切就構成了我的人生和追求。當然,總會有智者停下來問問:這真的是我嗎?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佛陀為了這件事在菩提樹下苦苦思索,突然明白,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透過大量的人生經驗總結出來的那些社會標準,竟然成了遮蔽我們認識自己的最大障礙。這些妄想、執著究竟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慣性。就像智者不理解人為什麼總在不斷地追名逐利,我們也無法理解飛蛾為什麼執著地撲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慣性行為,太執著了就會有傷害。比如,一個小時候因家庭貧困而被嘲笑過的孩子,就有可能為了面子活一輩子,頓頓飯都要搶著埋單;一個被父母傷害過的姑娘,就要在男朋友面前各種“作”,以證明對方在乎她;從小被嚴格要求的學霸,做什麼事都不能令自己滿意,焦慮得睡不著覺……這就是慣性的來源,你無法選擇。

幸好還有智者們:老子說要復歸於嬰兒,就是要修復所有的傷,迴歸到與天地合一的境界;佛陀說要破除我執,就是要打破慣性,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孔子說自己70歲以後隨心所欲,不逾矩,他老人家應該是和自己和解了。如果你覺得這些人離你太遠了,你只需要知道怎樣才能不用還房貸,那你這輩子恐怕有還不完的房貸了。人最怕生活在一個對痛苦習以為常的世界。麻木並不能減少痛苦,相反,對生活麻木的人往往對痛苦更敏感。比如一個聲稱破罐子破摔的人,就很有可能因為一次不公平的對待而報復社會。中國古人講:以理化情。越接近這個世界的原理和真相,就越覺得眾生可愛、可憐。

你今天有點兒錢又有點兒閒,這正是認識自己最好的機會。如果你把來之不易的閒工夫只用來玩遊戲,那當然無可厚非,只能說那是你當下的選擇。但萬一,你突然靈光乍現,想要拿起一本書,去了解這些智者都是怎樣思考人生的,那請你不要放下這個善緣,也許這一刻就是你人生的轉折點。你要對時間有點兒信心,在時間的嚴格篩選之下,還能夠在書店裡有一席之地的思想載體,多半值得我們瞭解一下。好的書最終都會把你引導向同一個方向——認識你自己。我為什麼會這麼想?為什麼會那麼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我能不能走上另外一條道路?還有沒有不同的道路?

如果一本書中所說的東西都是迎合你的需求、增加你的自我崇拜、放大你的慾望、跪求你的認同的,你一定要小心,它不只是想賺你的錢,還想讓你變得更傻。很多人按照慣性生活,這對於想要利用這一慣性的人來講是再好不過的。當你有了獨立的思考能力,開始想自己的慣性和本質了,有人說上帝就會發笑。但誰又知道上帝不是看到你迷途知返而發出會心的微笑呢?

9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一些唯美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