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希望大家能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為誰而活?
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我聽到的答案千奇百怪。
“為自己,為家人,為朋友,為孩子,為自己家樓下那隻流浪貓,為隔壁剛搬來的好看小哥哥,為公司餐廳好吃的烤冷麵和蛋包飯…”
不用過多考慮人間到底值不值得,他們覺得這些生活的小確幸,就是他們面對糟糕現實的最好安慰。
豆瓣8.1的《甜蜜家園》,開頭是這樣一句話:有人曾說過,即使是最深沉的黑暗,也會因為最微弱的光亮而消失。
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帆風順的,我希望在你們不得已必須反抗時,也有人能站出來將你護在懷裡,說一句,“這不是你的錯…”
最初寫這篇文章,是想以《甜蜜家園》為主題,寫十個這部劇教會我的道理,後來發現,這十個所謂道理,彙總起來,不過一句話,與自己和解。
大概在我看來,沒什麼比這件事更重要,所以才會念念不忘,想單獨給它一個篇幅,不為別人,只是為我自己,寫下這麼一篇用來記錄的文章。
每年都看,看得多了,自然想的也多了。
為什麼人總喜歡在年初制定計劃,而要等到年末才去反思自己為什麼做不到呢?
那可不是一天兩天啊,那是一年裡的365天呢,裝作視而不見,所以就有了人艱不拆。
我在2021年的第一天,意外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大約是我們總以為所有現在的一切,都可以在某個清晨突然醒來時,擁有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但事實上,我們可能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更新迭代了系統,改變了思考方式和做事方法,卻自以為是重新開始了。
承認自己不夠勇敢,真的是一件比承認失敗,更讓人有挫敗感的事。
這個時代,人們不再崇拜英雄,有多少人喜歡小丑的獨白,就代表有多少人開始摘下面具,站到臺前,或真或假的,以表達為名,想要再一次感動自己。
很難說清這是一種覺悟,還是一種垂死掙扎。
你以為已經將一切都握在手中了,最後攤開手去確認,卻發現除了掌紋和指紋之外,空無一物,這才是人生常態:總看不到已擁有的,總在為已失去的懊悔。
碌碌無為一生不是最可恨,最可怕是逢人就感慨“如果當年”,其實不必細說,如果當年真成了,這世上哪還有這些所謂的‘失意人’呢?
如果24歲的我能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我最希望自己只當一個旁觀者,不去插手我的過去,不要想著能改變我的未來,因為這些都是我該經歷的,我是由這些經歷組成的,無論改變哪一點,我都會跟現在的自己不一樣,別的不管,但我能確定這不是我想看到的局面。
我當然是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好,但這個‘好’,它一定是能跟我認知配套使用,不會讓我產生自我懷疑的,也就是適度的,有大概範圍的。
那些不切實際的,比如'世界第一聰明',‘世界上最有錢’,‘世界上最好看’這之類的標籤,就算我自己給自己貼上,我潛意識也不會相信我就是這樣的,反而還會生出排斥。
總而言之就是,你是什麼,謙虛一點,做到自己心裡有數就行了,少聽別人亂說,哄人玩那倒是沒問題,就怕哪一天說著說著自己就信了,玩笑話當不了真,就像標籤,也是可以貼了摘,摘了再貼的。
這一年經歷的事很多,許多事我放到現在看,竟也覺得從容,說不清楚是從具體哪一天,確定的哪一點開始改變,但就是知道,我跟我過往的自己,真的不一樣了。
放到之前,之前的我看事情還是有些偏激和絕對,會輕易否定一些事、一些人,現在的我傾向於全盤考慮,換言之就是更關心我要達成的目標,更習慣去思考和分析優缺點還有可行性,並且我在決策時,最少會準備2~3個方案,再不濟也會先想好怎麼應對突發事件。
當你在遇到各種情況時,首先想到的是學會一切都以解決問題為主,你就不太容易受情緒影響,你的判斷就會更加貼合實際。
最讓人感到最憂慮的,不是看不見的差距,而是看得見的計劃。
如果你還處在看到別人滿滿當當做了計劃,就覺得自己這輩子都趕不上的階段,給你一個小建議,從這些讓你窒息的計劃裡,挑一個你覺得最難的,從今天開始,試著做一個禮拜,試著完成它,給自己設定一個拖延期限,不管最後完成與否,都要讓自己鼓起勇氣,去找那個做了計劃的人,問他有沒有做到,如果他成功了,你能跟他交流經驗,混個臉熟,如果他失敗了,你能給他建議,或許聊著聊著你們就是朋友了。
相信我,你能從中獲得的,絕不只是勇氣。
我媽從小就教我,凡事要盡力,盡力而為,你就不會後悔,後來我長大了,我爸告訴我,你做事要講究方法,做和不做,是態度,能不能做好,這叫本事,所以我知道了,這兩個事是有先後順序的,得先有本事,你才能說盡力了,你還什麼都沒做,就先說盡力了,別人會覺得,你可能治不好了。
學會恰當地反問和重複對方的話,可以算是我年度最愛用技巧之一了,尤其是在跟領導和同事對接時,屢試不爽,適用於所有已經確定但又要臨時變卦的情況,先闡述當前狀況,再用對方的問句重複確認是否要更改,把對方拋給你的問題交還給對方確認,最後就能得出讓兩個人滿意的答覆。
倒不是套路深不真誠,只是沒必要為一個問題反覆糾結半個小時,在這個什麼都要講速度的時代,效率至上,就是對自己也是對別人最妥帖的負責,畢竟每個人的時間都很貴,不加班就是我們最後的倔強。
要是三個月前有人跟我他能用碎片時間看書寫作,我可能會給他一個白眼,然後讓他給我現場演示一下,但是從我上個月起開始約書評之後呢,我覺得還是我孤陋寡聞了。
電子書和紙質書二選一的話,我偏愛電子書,更喜歡大螢幕,拿筆記本和平板看書,瞬間就能體會大屏的快樂,最重要的是,適應了這種邊看邊寫的過程,我反而覺得寫作對我來說是一種放鬆:不需要我為此專門擠出時間來做,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需要查閱資料就去找關鍵詞,實在沒看懂,就先放放,看看哪些是能看懂的,即刻就能用上的生活類知識,我覺得再系統的學習也不比在生活中反覆使用效果好,一次兩次沒什麼,用多了,複利疊加的效果就出來了。
一年抵十年,就是這麼個道理,一年一萬次練習和十年才一萬次練習的差別,用眼睛也能看到。
如果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那麼學習的本質應該是模仿。
這裡說的模仿,不是照搬,甚至不用完全照著原有內容一板一眼地學,只要理解它的本質,能夠在實踐中做出不弱於原有標準的東西,就算成功,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會學習,是不知道要學到什麼程度才算學會了,學好了,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比成果更重要的是標準。
我總喜歡說我自己是個特別懶的人,遇到太困難的事,就說做不了,碰上太簡單的事,就說不想做,寧願在空閒時間用發呆來轉移注意力,也不會想著要踏踏實實做好一件事。
這就是過去的真實的我,真正讓我發生改變的那個瞬間,我記得很清楚:加班提前結束,所以我比平常提前了一點下班,路上碰到一隻流浪貓,於是我去便利店買了兩個火腿腸,最後全都給了它,也就是那個瞬間,讓我覺得其實生活並沒有我想得那麼糟糕,然後一切如我所願,開始變好。
也許以後生活還會給我更多更大的難題,也許我會因打擊而沉默或因失去希望而選擇放棄,但無論如何,我都不會沮喪,不是因為我有多積極樂觀,只是我覺得,既然我還有漫長的幾十年要用來生活,沮喪是沒有用的,我終究還是要自己站起來面對一切,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我打心眼裡希望我能成為這樣的人。
寫這篇文章,整體用時240分鐘,足足寫了快一個禮拜,其實還有內容很多沒有寫完,很多地方還可以補充,但我只想寫到這裡,作為下一個開始的預告,我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寫得很好,但我儘量讓每篇文章都落到實處,對大家有幫助最好,沒有的話,至少看完不會讓你們覺得焦慮,也就可以了。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行在路上,永遠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