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溝通,這個詞我們耳熟能詳,我也一直認為溝通是很重要的事,它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很多人都會說我認為我的溝通技能還是很好的,我與對方溝通的時候雖然有時候會失敗,但是我們很少發生爭吵,也不會使用暴力溝通。

一說到暴力溝通,我們第一反應大概就是冷暴力了,然後會說我很少用冷暴力對待他人,遇事我都會想著溝通,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難道真的只有冷暴力才屬於暴力溝通嗎?《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並非如此,暴力溝通在我們的生活中是源源不斷,無處不在的。

那些我們所以為的和平交流方式,在被交流的另一方看來,就是暴力。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的。

比如:如果愛人想要多一些體貼,那就太粘人了;如果是自己想要多一些體貼,那就會認為戀人就太冷漠了。人們總是認為自己說的話很客觀,其實完全不是。

那我們應該怎樣發現溝通中的存在的暴力呢?

01、認識到隱藏在和平交流中的暴力

很多時候我一直認為,只要出發點是好的,不管說話語氣的好與壞,是否惡劣,說出來的話是不是委婉,別人都應該接受,畢竟我是好意。

我們一片好心,換來的卻不是被接受,而是“要你管”,隨之而來的,我們自己也生氣了,想著:我好心指出你的問題,你卻愛搭不理,還反過來對我發火,我欠你的呀。

同時也會認為,如果你不能接受我的“直言”,那就是你的問題。是你不能接受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不肯聽勸......

漸漸地我們身邊留下的朋友越來越少,可以說得上話的同事也漸漸沒有,家人也對我們的怨言越來越多,雖然他們都知道我們可能是刀子口豆腐心,可他們漸漸也被我們的凍豆腐所傷到,到最後孤獨成了我們最好的詮釋。

可是,我們明明就是一片好心呀,為什麼達不到效果,反被抱怨,問題在哪裡呢?

其實,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就會知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了暴力,再暴力地對待他人。

這個暴力不是指身體力行、語言的暴力,更不是拒絕溝通,逃避問題的冷暴力,是不經意間的指責,苦口婆心,隱藏在善意之下的隱形暴力。

比如:我們剛把屋子收拾好,卻被調皮的孩子弄得亂糟糟的;或者出差幾天回來,發現家裡被老公弄得髒兮兮的,臭襪子髒衣服丟了一地,也不見老公伸下手扔進洗衣機裡,你的選擇是什麼呢?

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選擇臭罵孩子或老公一頓,給他們臉色看,對於他們做的這件事情發脾氣,要不然自己默默生著悶氣地把屋子收拾好。

恰恰是這些看似正常的行為中,釋放著暴力溝通的氣息。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讓另一方採取以暴制暴的方式,使事情走向越來越糟糕,從而讓兩方都痛苦。

可是怎麼擺脫這種痛苦呢,難道就放任其不管,讓它順其自然嘛?還是隻顧自己的感受發洩一通呢?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把握4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非暴力溝通八字箴言: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文文家的孩子今年上小學三年級,那天文文帶孩子來我家玩,順便也不作業給帶了過來。她的計劃是讓孩子在這玩的時候,花點時間把作業順便也做了。

現實是,一起來玩的還有另外一個朋友的孩子,與文文家孩子年齡一般大小,兩個孩子一起玩遊戲玩得很忘我,就沒做作業。

見到這種情況,文文獅子吼似地對著孩子說到:說了讓你做作業呢,你作業做完了嘛,就知道玩遊戲,還不滾去做作業。

這種責問式的做法,只會讓孩子倔強地想要和她對著幹,對於孩子一直玩遊戲忘記做作業,她完全可以換用非暴力溝通八字箴言來溝通。

比如:孩子,媽媽知道有小夥伴一起玩你很開心,媽媽並不是說不讓你玩遊戲,只是你已經玩了幾個小時了,是不是可以花些時間來做作業了?作業做完了你在繼續玩可好?

這樣孩子聽了也不會牴觸,反而會自覺地去寫作業,多半也不會有勉強的心情,作業寫起來更速度,因為媽媽說的都是事實。

由此可見,這看似簡單的八個字,卻隱藏著大學問,能將硝煙化與無形,更能增加溝通雙方的感情,有效地解決彼此的問題。

寫在最後

好的溝通是用自己觀察到的事實去溝通,溝通的過程中,不帶自己的個人情緒,不給對方貼標籤,不用太過絕對、模糊的詞語,只用客觀事實來表述。

並說出自己的感受,為什麼你會覺得不高興,是因為你的需求沒有達到。

學會表達出自己的具體請求,而不是話說一半,甚至保持沉默讓對方猜測,這樣是不是比暴力的溝通方式更能使人接受呢!

而這些正是《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誰敢說完全瞭解誰,既如此,何不用事實,看到的狀態不帶個人主觀的去溝通呢!。

或許有人會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如果我們不瞭解,不償失又怎能知道自己做不到呢。改變不了別人,至少得先從自己做起吧。

如果你想要擺脫暴力溝通,那就看看這本《非暴力溝通》吧。從自己做起,學會溝通,改變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嘗試在自己的身邊,為自己、孩子、愛人、朋友構造一個有愛的世界。

身邊有愛,家庭溫馨,你的生活自然也是豔陽高照,福運滿滿。

7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那些為了慾望去不擇手段地獲得,終究會吞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