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在這個資訊化的社會,人與人間的距離看似縮短,可實際上彼此間的“距離感”卻在增加。
資訊分秒必達,卻換不迴心有靈犀的默契;
影片天涯咫尺,卻再沒有翹首以盼的心情。
我們雖希望“相知無遠近,萬里尚可鄰”,但我們更看重“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若能在有限的歲月裡,收穫到一份刻骨的情誼,哪怕相隔千山萬水,也必定會此生無憾。
今天,菸灰缸為大家帶來的這本《查令十字街84號》,講述的便是一個千里神交的溫暖故事。
美國作家海蓮·漢芙與遠在倫敦一家書店經理弗蘭克·德爾從未見面,但為了分享一本本好書,他們相互通訊長達二十年之久。
這些信件之後被集結成書,成了全世界“愛書人的聖經”,而弗蘭克所在的查令十字街84號,也成了“書痴們的朝聖之地”。
這些書信,不僅讓我們體會到歷史的變遷和彼此的深厚情誼。
更讓我們知道了,紙短情長二十年,不為風花雪月,只為心照不宣。
見字如面,初聞即是歡喜
如今,在這個網路時代下,太多人熱衷於聊天軟體,靠網路帶來的新鮮感,來換取心靈上慰藉。
可這一切的快捷,卻會讓人失去期盼,情誼貶值,最終關係變淡,直至消散。
而在過去那個手機還未普及的年代,書信幾乎是遠距離溝通的唯一方式。
人們以書信交流,用心斟酌,以情書寫,將自己的思念與真心寄託在時間與空間之上,感情也會在等待中醞釀發酵。
就如海蓮,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與查令街十字路84號產生了交集,與書商弗蘭克成了交心的“筆友”。
海蓮的直率與真誠,弗蘭克的穩重與嚴謹,讓這兩個人有一種“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見”的感覺。
正是書信那份天然的儀式和鄭重,讓這份友誼無需時間的累積,初見便有默契;也無需地域的重疊,初聞便是歡喜。
兩個人一來一往間,便使得繁華的紐約與戰後殘破的倫敦,越靠越近。
毛姆說:“最有意思的文章實際上是書信,沒有偽裝,不多修飾的散發著生活的味道。”
茲心也是這樣認為的,書信中的感情源於心靈,彼此可以暢所欲言,不用費盡心思,隱約其辭,感情也會在文字中愈發深厚。
無論什麼樣的感情,都始於你情我願,而文字有時候便是最好的媒介,讓彼此在筆墨中體會到對方的真情實感。
見字如面,書信是最真實的情感表達,也是現代人所缺失的儀式感。
久處不厭,彼此珍惜眼前
長大以後,我們會不會有再信任他人的感覺。
我們害怕被騙,害怕傷害,於是我們在外人面前戴上面具,習慣了埋藏自己的心事,隱藏自己的感情。
這個世界,相遇太容易,但相知太難;相識太容易,但相處太難。
乍見之歡,遠不如久處不厭,彼此熟悉後的信任與理解,遠勝於初見時的衝動與新鮮。
海蓮與弗蘭克之所以能保持長久的友誼,便是二人都有維護這份友誼的自覺。
海蓮想要尋書,便放心地讓弗蘭克為她挑選,絲毫不擔心弗蘭克敷衍了事;而弗蘭克找到了好書,便會第一時間先寄給海蓮,從不擔心她拖欠書款。
他們之間的關係非常純淨,弗蘭克不會因為與海蓮熟悉,就改變圖書的定價,而海蓮也不會因為與書店相近,便不付錢款。
他們深知,所謂相處,最忌諱的就是沒有分寸感,這個世界只有心甘情願,從沒有理所當然。
菸灰缸非常認同這種看法,再好的關係,也不能不分你我;再近的感情,也要保持遠近相安。
久處不厭,需要兩個人尊重這份情誼,消除心裡存在的那些算計。
因為是朋友,所以心會為對方著想,會格外在意對方的感受,從而會小心避開那些讓彼此為難的事情。
三毛說:“朋友之間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好的關係需要心維護,好的感情也要用心經營。
歲月會善待友誼,我們也要在有限的時光裡,彼此珍惜。
情義之間,理解勝過千言
廖一梅說:“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人與人相處,最難的便是理解。
懂你的人,能知道你的心心念念,可以明白你的愁眉不展,總能在每一個平淡的日子,將生活變得五色斑斕。
海蓮總說:“弗蘭克,這個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個了。”
弗蘭克總能為她找到最合適的書,總能知道她最近的難關與無助,他的每一封郵件,都能解開她的心結。
而對於弗蘭克來說,海蓮也是他的知己。他的努力從沒有白費,在大洋彼岸的另一邊,有一個真正愛書,懂書的人在。
這樣的感覺,讓他心有慼慼。所以他願意傾聽海蓮對書的見解,願意接受海蓮的批評與鼓勵,這種莫逆於心的感情,讓他覺得生活美妙。
在弗蘭克去世以後,他的妻子給海蓮寫了一封信,上面寫著“我過去對您心存嫉妒”。
這份“嫉妒”並不是源於海蓮奪取了弗蘭克的愛,而是源於兩個人的靈魂是如此契合。
葛洪曾說:“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
志趣相同,哪怕山海阻隔,也會感到彼此心在一起。
菸灰缸非常羨慕這樣的感情,萬人寵,不如一人懂。
懂你的人,一人足矣;懂你的話,勝過萬言千語。
人這一生,若能遇到一個懂你言外之意,更懂你欲言又止的人,那便是一輩子的幸福。
生活苟且,不失遠方希望
知乎上曾有個問題:“怎樣的生活,是我們最理想的狀態?”
有個回答這樣說:“能接受現狀,又對遠方充滿希望。”
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往往和他的生活態度息息相關,你在等待什麼,就會成為什麼。
比如海蓮等待的是知識與愛,她就成了知識與愛的源泉。
那個時候,倫敦百廢待興,生活極其艱苦;而紐約繁花似錦,精神卻極度匱乏。
倫敦沒有物質,紐約沒有文化,看似是困境,實際卻是一種互補。
海蓮不斷給倫敦的朋友寄去禮物,火腿雞蛋,甚至還有絲襪;而倫敦這邊也不斷給她寄來她期盼的書,還有手工編織的漂亮桌布。
海蓮在書中講到,知道遠方有人竟能為素未謀面的一群人付出這麼多關懷和慷慨,我的內心實在倍感溫暖。
菸灰缸也是深有體會,每當收到遠方朋友寄來的禮物,內心都會泛起漣漪。
那是一種突如其來的幸福,讓人在苟且的生活中,又一次充滿希望。
托爾斯泰說:“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
人生在世,既要腳踏實地,也要心懷希望,美好也會在等待中不期而遇。
人生,總是在苟且與遠方之間搖擺,但不管落到哪個點,我們都要堅信,自己是最幸運的那個人。
車馬太慢,愛情終是機緣
木心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為什麼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那是因為睏乏總會激起人們的慾望,緩慢總是在磨練人們的耐心。
在翹首以盼的日子裡,人們抱有持續的熱情來面對令人急躁的等待,一顆心都在對方上,哪裡還精力去思考其他。
海蓮就在這等待與盼望中,度過了二十年時光。
二十年的書信,二十年字裡行間中的感情中,他們都隱藏著彼此最真實的感情。
然而這一切不可說,一切壓抑,都在弗蘭克的去世中,徹底消失。
他們終究沒有在現實中相遇,但他們比地球大多數親人都要親密,那些從倫敦寄來書的封面,都會變成宛如弗蘭克的面龐。
她在書中回憶道:“我想,當愛情以另外一種方式展現鋪陳時,也並非被撕去,而是翻譯成了一種更好的語言。上帝派來的那幾個譯者,名叫機緣,名叫責任,名叫蘊藉,名叫沉默。還有一位,名叫懷戀。”
這份感情最終沒有結果,但這似乎也是最好的結果。
《穆斯林的葬禮》中有這樣一句話:“愛,不是獵取和佔有對方,而是發自內心的責任感。”
菸灰缸也是深受感觸,他們的感情始終保持在友情以上一點點的位置,這份剋制讓人感動。
也許,他們也曾想過向前一步,但都怕在不知不覺中,讓美好偏離軌道。
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終究會是一場悲劇,為了讓這份記憶永存,唯有將愛意壓在心底。
就如美國作家傑羅姆所說:“愛,其實是想要觸碰,卻又收回的手。”
聽過這麼一句話:“有的人被埋在歲月裡,而有的人被藏在故事中。”
雖然這二十年,海蓮與弗蘭克從未謀面,但並不妨礙他們心中都有了彼此。
每一段信件流轉的時光裡,兩人的情誼都在書信中發酵;每一個翹首以盼的日子裡,彼此的心都會貼得更近。
但對於海蓮來說,她一生唯一遺憾便是:今時友人終歸來,可悲昔人已不在。
“你們若恰好經過查令十字街84號,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它良多。”
其實這份遺憾,不僅僅只有作者海蓮,還應該有匆匆前行,不懂珍惜的我們。
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習慣了沉湎於世俗的物慾,丟棄了信仰,忘記了歸途,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失去了太多,才悔之晚矣。
《肖生克的救贖》中有這麼一句話:“懦怯囚禁靈魂,希望還你自由。”
前途漫漫,偶爾會迷失方向,但總會有一個人,一本書,讓你重新找到前進的道路,體會到治癒心靈的力量。
遺憾,固然心痛;人間,或許不值得。
但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理解你,願意陪你的人,便一切都會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