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人生短暫,我們經常考慮的,卻不是自己喜不喜歡,樂不樂意,而是別人喜不喜歡,認不認可。
我們為了獲得眾人的認可,不惜把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渴望,深深埋藏;為了獲得別人對我們的喜歡,把自己的需求,默默隱藏。
可是如此委屈自己,我們獲得了什麼呢?
我們漸漸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在別人眼裡,我們不再有光芒,而是變成了別人的陪襯,變成了眾人的背景色,甚至可有可無。
我們心中的委屈、不滿也是與日俱增。
是時候,放下束縛,去為自己著想了。
你無需討好別人張愛玲說:“見到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去,心卻是歡喜,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一段關係,一旦其中一方,起了“低到塵埃裡”的心思,那麼,這段關係,離破裂就不遠了。
在一段卑微的關係裡,不管有多麼濃烈的愛,都會在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中消失殆盡,剩下的,便是對自身卑微感受到的痛苦。
再者,如果一個人總是面對著一個卑微的人,那麼,時間一長,便會覺得對方無趣。唯有勢均力敵的關係,才能保持活力,才能維持下去。
百依百順,時間久了,只會讓人厭倦。
就如同百戰百勝,也會令人覺得無趣。
一個人,首先是他自己,然後才是外界扮演的各種角色。
如果他連自己都不認可自己,隨著別人的評價,不斷地改變自己,那麼,自己還存在嗎?
先做好自己認可的自己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你永遠你都不可能令所有的人都對你滿意,總有人對你有所不滿。
所以,與其不斷地尋求眾人的認可,不如沉下心來,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喜歡什麼樣子的自己,只有自己首先喜歡自己,你才會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你才會真正受到與你同頻的人的喜歡。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高山流水,總有喜歡你的人,何必討好別人,卻失去了自己呢?
你無需壓抑需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這是合情合理的。我們並不需要犧牲自己,來滿足別人的需求。
你若總是表現得無慾無求,總是“隨便”、“都行”,那麼,別人如何能夠了解你真正的需求呢,時間久了,別人就再也不會徵求你的意見了,反正每次你都是“隨便”。
你會變得越來越“透明”。
更有一些人,看到你如此“隨和”,便會盯上你。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以犧牲你的利益,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漸漸地,他們得寸進尺,貪得無厭,你就再也“隨便”不起來了。
壓抑自己的需求,並不高尚,而是對自己的“不道德”。屬於自己的權利,就要為自己爭取,才是對自己的負責。
我們需要善待別人,但是,自己,也不應該被遺漏。
你無需苛求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沒有誰,是完美的。即使那些在某一方面做出巨大成績的人,也有或大或小的缺點。
張愛玲在《天才夢》中說:“我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我怕上理髮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嘗試過教我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
最後她說出了那句很著名的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蚤子。”
作為普通人,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也是情有可原的。
只不過,如果有些缺點,我們可以改正,我們努力改正便好。如果不能改正,能夠接納自己,便也是一份修行。
一個人能夠接納自己的缺點,也是成熟的表現。
高階的人生,不是萬事俱備,而是有一顆“自在的心”,能夠接納自己,能夠取悅自己,為自己而活,如此,才能獲得幸福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