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捨棄浮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浮躁是一種現代病,浮躁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人類對自己的人生信念不明晰,對自己的需求不瞭解,所以,儘管整日忙忙碌碌,還是感到無所適從,要克服浮躁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沉下心來做事情,如果你的夢想是成為鋼琴大師,那麼,每天就要泡一杯茶或者咖啡,開啟你的鋼琴,用心按動琴鍵,用你所能使用的一切時間,哪怕只是五分鐘,十分鐘也好 心浮氣躁,我是現代人的通病,具體表現為,做事情三心二意,淺嘗輒止,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妄想魚與熊掌兼得,這山望著那山高啊,熊瞎子掰棒子,掰一個扔一個,耐不住寂寞,稍有不順就輕易放棄,急功近利,不得一鐵鍬出一嚴謹,一口吃成個大胖子,當結果事與願違時,就會焦躁不安,怨天尤人,現代人的這些浮躁的毛病,或輕或重的存在於每個人身上,人易浮躁,就會終日處在煩躁和忙碌的狀態中,長期下去,人容易變得脾氣暴躁,精神緊張,浮躁,還會使我們缺乏幸福感,缺少快樂,太過計較於得失,如果不能夠有效地克服它們,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質量和工作的成就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聰明,但浮躁的人,浮躁的人,在短時間內或許可以取得一點成就,但是卻很難成就大業。 我曾經在《了凡四訓》裡面看過一個故事。一個秀才認為自己的文章寫得不錯,卻沒有考中進士,便發牢騷說,考官眼睛瞎了嗎?不識貨,一個道士在一旁聽了,便說道: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就差很不服氣的說,你又沒看過我的文章,憑什麼說我的文章不好?道士說:看你心浮氣躁的樣子,怎麼能寫出好文章呢?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到此一語驚醒的秀才,秀才從此沉下心去讀書,再也不自負了。 再講另一個故事: 一個忙碌半生的中年男人,訴說自己的苦悶,眼看著別人的房子,車子,票子都有了,我辛苦了半輩子,什麼都沒有,像我這種年紀又大,又沒有技術的人,一輩子就這樣完了。

為什麼半輩子卻連一門手藝都沒學到?我們可以平凡生活,可以平淡,但一個人平凡到連一門手藝都沒有,學到是誰的錯,試問一下,有多少年輕人浮躁到連一門過硬的手藝都不想學,就想發大財呢,一個讀了很多書的研究生抱怨說自己的收入不及農民工,這樣的人就是讀到博士也不會有太高的成就,因為他太過於浮躁了,不問自己做了什麼事,取得了什麼成就,只是一味的算計自己的收入,我想,這樣的人如果有捷徑,讓他不需要讀書,就能發大財的話,他估計連半本書都看不下去。這就是看人的心態,讀書有用和沒用都在於自己的心。 曾經有一位老母親生病了,兩個兒子為了給母親治病,我每天都要上山砍柴賺錢買藥。一位神仙被兄弟二人的孝心感動了,便給了他們一個秘方,用四月的麥子,八月的高粱,九月的稻穀,十月的豆子,臘月的白雪放在千年泥做成色大缸裡密封七七四十九天,待雞叫三遍後取出汁水賣錢。兄弟兩按照神仙的秘方,各自做了一個缸,好不容易等到了可以開扛的日子,雞才叫兩遍,哥哥已經等不及了,開啟密封的蓋子,看到的是一缸黑臭的汙水,弟弟堅持等到雞叫了三遍後才打開缸蓋,頓時清香撲鼻而來,原來缸裡是又香又醇的酒。 這個故事就像我們做事情一樣,做到百分之八九十就急不可耐的尋求結果,結果可想而知,其實只要耐心做下去,用不了多久,完成那未完成的部分成功唾手可得。 顯微鏡是19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你知道為什麼嗎?顯微鏡的發明者只是河南西部一個小鎮上的門衛,為了打發時間,他試著用水晶石磨放大鏡片。磨一副鏡片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他不間斷的嘗試,以提高放大倍數,60年後,他磨出了,可以放大300倍的鏡片,人們第一次在鏡片下看見了細菌,他的名字叫萬列文霍克。 科學家研究發現,嗯,一個人差不多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才能熟練地掌握一門技藝,也就是說,莫扎特練習了一萬個小時,才能成為音樂樂大師,比爾蓋茨練習了一萬個小時,才成為了程式設計高手。

當然,作為普通人嗯,並不建議大家都向裂紋獲客,那樣卻用60年做一件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很快,壓力也很大,這種情況建議忙碌的你能夠每天喝喝茶,養養花,看看雲,看看書,而不是在生活的路上疲於奔命,我們要學會享受當下,這也是不浮躁的一種表現,福州的人往往恩嬌鯉魚,當下的失敗,而忽略了生活的質量和快樂,他們用一些損人利己的手段贏得金錢,車子房子,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心靈慢慢被塵埃遮蓋,他們不再有淡定的人生,只有浮躁和不安的靈魂。

淡定而不浮躁的人,即便生活賜予他們的苦難與失敗,它們仍然能夠從容面對泰國商人,施利華是商界擁有億萬資產的富豪,199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使他破產,這是他只說了一句話,好哇!”又可以重頭再來了!他從容地走進了街頭小販的行列,叫賣起三明治,一年後他東山再起。 自古以來,而真正建大功立大業的人都是噁心定安生的人,我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越是艱難越要有耐心,一定不能浮躁,浮躁一定會壞事,不能成就,就像流水那樣,遇到阻擋就繞過去,繞不過去,便積蓄水量慢慢過去,能力有限時,如小溪水湧湧不絕,能力大時,便匯成江。只有摒棄浮躁心態,人生才能淡定自若

4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相處之道除了磨合更要是反思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