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人不同於其他動物,因為人有思想、有主見、有定力,不人云亦云。人的定力就在於是非分明,能堅持對的,反對錯的,不受外界影響,不為權勢所迫,不為情感所動。能認準對的是能力,能堅持對的是定力。

定力對於生活在網路時代的我們來說,真是一種稀缺的品質。長期和手機等電子產品接觸,經常接收的是碎片化資訊,往往會缺乏耐心,貪圖安逸,容易放棄,特別喜歡各種“短”的東西,短句、短文、短影片……這其實就是一種缺乏定力的表現。

01

兩個和尚看見幡在風中飄揚,便引起了一場爭辯。

一個說:“看!風在飄動!”另一個卻說:“咄!這不是風飄動,是幡在飄動!”

“是風動!沒有風,幡又怎會飄?幡因風而顯,主因是風,所以是風動!”

“不,不,是幡動,”另一個爭辯道,“沒有幡動,又怎知有風?風因幡而顯,幡是主因,應是幡動!”

正在兩人爭論不休的時候,慧能大師恰巧經過,他斷然一喝:“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

慧能對外境的觀點,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滯留在事物的表象上,現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別,完全因為人的起心動念。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象差別出現,因此要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其關鍵就在吾人的心是否已經去除差別妄想,是否能夠證得涅盤寂靜,這就是所謂的定力。

有定力的人,正念堅固,如淨水無波,不隨物流、不為境轉,光明磊落,坦蕩無私。

社會上有太多缺乏定力之人,他們隨波逐流,有著崇高的目標但卻總是半途而廢,沒有辦法成功。但那些擁有定力之人,縱生活有多麼艱難,都能夠穩住陣腳,朝著正確的方向堅定不移地前進,最終達成目標。故有定力,便成器。

正如王陽明所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

02

無事不忙亂,有事就忙亂。其實,跟事無關,跟我們的心有關。心有主宰,能立得住,就不會浮動。

有個老和尚,一天帶著弟子在一條河邊放生。

他們在上游放生,可是,下游的村子裡的人卻在打魚。

這時,一個弟子看見了,向老和尚報告。老和尚安閒地說:“照樣放!”

小和尚不理解了,說:“我們這樣放生,等於把魚送給那些人吃,不是也不合佛家的道理嗎?”

老和尚回答說:“我們放生是修我們的福,他打魚是他造業,我們並不是放了故意給他打。不能看到有人打魚,就不放生,這就把我們的一點善念、善行全都斷送掉了。

一對父子牽著驢上街,兩人都步行,有人說他們腦袋笨;兒子騎,有人說兒子不孝順;父親騎,有人說父親太狠心;父子同騎,有人說他們不愛驢;最後,父子只好抬著驢回家了。

人,不能活在別人的議論之中。

如果自己沒有主見和定力,處處為別人的言行所左右,只能幹出“父子抬驢”的傻事。

所以,我們做事情要按照我們想好的、該做的去做。有定力,就不會受外界環境影響,自身的事情也會做得很好。

做人要讓自己的心做主宰,自己覺得該做的好事,不能因別人不做,或者按相反方式去做,就消除了做好事的念頭。我們要學會做自己,不再承受身外的目光,不必在意他人的評價,為自己活著。

03

有一位修行的弟子問師傅:“有沒有方法測量一個人的精神力量?”師傅說:“很多。”弟子說:“請講一個給我們聽。”

師傅說:“在一天中看看自己有多少次受到干擾。”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極度敏感、自尊心極強,且容易受外界影響的人,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積極或消極的資訊,都容易使得自己的內心有所起伏受到干擾。而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有很強的定力,不會受外境所幹擾。

戰國時期,一位名叫楊朱的人,路經萍鄉翁陵山,只見山深林密,山道岔分,面臨歧途,竟不知何往。頓時思緒萬千,想起人生之路也是如此,不禁雙淚長流,這就是“楊朱泣岐”的故事。

 近代政治家、書法家于右任,雖一生飽經滄桑,卻淡泊處世、榮辱自安。有友人問他養生之道,他指著客廳牆上那幅字畫,笑而不言。原來這是一幅寫意的蓮花圖,旁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不思八九”,下聯是“常想一二”。橫批:如意。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倘若心為物役,患得患失,難免會被悲觀情緒左右心智,人生的路途就會如負重登山一般舉步維艱。只有做到淡泊名利、寵辱不驚,才能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所以說,心要有所安,我們就表現得很從容、很淡定,什麼事也不著急了!世間人為什麼忙呢?就是他沒有找到一個主宰的力量。

今天把心放在兒子身上、明天放在姑娘身上、後天放在股票上、生意上…… 然而世間的這些東西都不能成為你主宰的東西,因為那都不是恆定的。就像我們很多人都炒過股票,炒股是多麼痛苦啊!無論你錢多錢少,就是1萬塊錢在裡面擱著你也痛苦,為什麼呢?

一會兒大盤上來了,一會兒大盤掉下去了,你那顆心啊是隨著它起伏的。這顆心都沒有主宰的力量,那個氣在身體上,它就是隨著你的心這樣執行的,因此人就特別的忙。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產生焦慮的原因主要是來自不確定性。缺乏人生目標,不知道人生方向;在日常做每一個步的選擇時候,也沒有明確的價值判斷標準,那麼人生之路是舉步維艱、寸步難行。

當我們開始發現心忙的時候,都會去尋找答案。所以每一個覺醒的人都會問經典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所以,覺醒就是向內心探索,看清自我,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定位和目標,找到自己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人生之路自然敞亮而坦蕩。

04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20世紀最偉大的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一生致力於人性問題的研究,他的成人教育惠及社會各界人士,其中不乏軍政要員,甚至包括幾位美國總統。

他在分析了個人事業失敗的眾多案例後得出結論:“年輕人事業失敗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精力太分散,定力不夠。”

在不確定的世界,確定自己的心在哪裡,要去向哪裡。人越能瞭解自己這顆心,越能在變幻莫測的生活中立得住。

佛家講,發菩提心如同種子發芽,種子發芽才能長成大樹,否則永遠只是種子。我們的立志就是發菩提心,就是發芽紮根。

人們常將“心外無物”掛在嘴邊,卻忽視了超然的灑脫、內在的祥和只能從無數次譭譽榮辱中淬鍊而來。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氣度識量過人者能之。

明人焦竑在《玉堂叢語》中講到,楊守陳任洗馬時,探親途中住在一處官驛。驛丞不知其為何官,與公平坐施禮,並問:“公職洗馬,日洗幾馬?”楊漫應曰:“勤則多洗,懶則少洗,無定數也。”

楊守陳身為未來的帝師,心田似海,對一個小小驛丞的不敬和無禮表現出如此寬宏大量,還是讓人頗生敬佩的。

英國作家羅伯特•路易斯說過:“快樂的習慣,能使一個人擺脫(或基本擺脫)外界環境的支配。

“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亙古不變的道理通俗易懂。然而現實中有個別同志似乎還不太明白,工作上不能集中精力謀主業,常與人爭名利,爭你高我低,爭誰大誰小。

有的容不得別人批評,稍一較真便“臉紅脖子粗”,翻臉比翻書還快;還有的忌人之成、樂人之敗,別人好了不為好,自己好了才算好。諸如此類,必不利於團結和諧,不利於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事實證明,錙銖必較,眼光必流於瑣碎和淺近;淺仇深怨,心性必陷入侷促和褊狹。

真正的大器,不在於形狀的大小,而在於容積的大小;高尚的政德,不限於職務的高低,而歸於境界的高低。

回顧自己的初心,不忘自己的志向,只有這樣,才不會走歪。去除好名之心,要看到我們的外在評價是多麼無常,無論做什麼,把心安住下來,不斷向內看,那裡一直很清晰,也一直有個聲音在告訴我們,如何去做。

過去的一年,有件大事反映黨和人民超強定力的事件不能令人忘懷,“抗疫”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偉大抗疫實踐孕育了偉大抗疫精神,偉大抗疫精神展現了偉大的中國品格。融入中國精神洪流中的偉大抗疫精神,是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新內容,也是新時代中國人精神面貌的新寫照。抗疫之始,正是抗疫精神孕育發揚之初;抗疫之末,也是民族復興征途再向前之際。

古人云:“榮譽毀風中過,看人煙如煙散”,如果你能真正做到面對榮辱譭譽皆泰然,具備榮辱不驚的非凡定力,那麼,你也必定能擁有定心御物、練達從容、淡定自然的強大內心。

14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無題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