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建議是少聽他們的建議。
如果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聽他們的建議,變成一模一樣的人,得有多無趣。
如果你按照別人的建議不發了,不還是另一種對別人眼光的在意麼?
以前他們建議謹言慎行,少說話。
所以我出去玩的時候就不太喜歡跟中國人一起玩。
不是我崇洋媚外,是有一部分中國人太無趣了。
充滿了別人的防備和世故得拿捏。
除了客套話,除了整齊的價值觀,自己聲音的太少了。
“做個與眾不同的人,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不應該不同,因為所有超級英雄都是與眾不同的...好好生活,好好大笑,好好做夢...不管怎麼說,這都將是一場偉大的冒險。”
——《外婆的道歉信》
想發就發,做真實的自己。
人人都裝得成熟穩重,誰來負責熱情可愛呢?
人人都在意別人的眼光,誰來負責獨一無二呢?
當你開始壓抑自己的時候,就會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
階段(年紀)到了,自然就發得少了。
人都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出生就是個無趣的大人吧。
第一個階段:情緒期
沒有特指年齡,因為人的壽命變長了,所以青春也變長了。
內心的情緒豐富、表達欲很強烈、自我意識被放大、很渴望被關注的階段,我認為都是青春期。
第二個階段:社交期
會對錶達自己的情緒和內心有所保留,找到了更多自己消化情緒的方法。
會在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樹立自己的人設之間找一個平衡點。
第三個階段:記錄期
今年開始,我能夠感受到,人到中年以後,對錶達欲的喪失。
內心足夠認同自己,不再需要認同感。
自我價值越來越精準,不再需要泛泛的社交。
比起向外表達,更渴望的是向內探索。
成熟了嗎?
是的。內在相對來說更加平靜和從容。
我還有很多渴望實現的成長,很多尚未實現的體驗。
充滿熱情地活著,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熱愛,沒什麼毛病。
不管是做個案諮詢,還是認識一個新的朋友。
不要動不動就矯枉過正,刻意壓抑。
不管是少發還是多發。最重要的是找到符合自己內心的頻率和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