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心中是煩惱,還是快樂,其實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
倘若擁有一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夠看得很透徹,那麼就會心如止水,哪怕身邊很喧囂、嘈雜,也不會受到絲毫影響。
當一個人真正能做到超然解脫,那麼就會感受到無憂無慮的舒心與自在,久而久之,幸福就會不請自來。
琴棋嫻中樂,書畫史憶愁。吾本山中客,何嘆人間秋?
如果一個人心亂如麻,在面對生活中繁雜瑣事時,就會顯得處處受到掣肘,當不順利的煩心事累積到一塊,就會成為不快樂的根結所在,最終感受不到幸福,只能覺得人世間充滿了痛苦。
在《三生三世枕上書》中,東華帝君是四海八荒昔日的天地共主,諸神對他的評價則是:一念成神,一念成魔。
因此,對於一個人來說,只有將所有的事情看開、想通,才能獲得真正幸福。
對於同樣的問題,人們是否能夠看得開,其實都有層次、眼界所決定,層次高的人,能夠看到很遠的事情,不會被眼前的事物所困擾。
幸福與否也都在一念之間,一念春暖花開,一念愁苦漫天。
其實,在漫長的人生中,無論前進的道路有多麼的艱難,只要打從心底想開了,就能感受到暖暖的幸福,否則就會讓自己感受到不幸與痛苦。
人生不過百餘年,我們都知道光陰易逝,也知道快樂也是一天,憂愁也是一天,在這個世界上行走本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也沒有必要再為難自己。
讓自己變得灑脫一些,諸事想開一些,那麼自己的內心才會變得豁然開朗。
不少人在為人處世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別人提出了與自己不同的建議,而產生否定自己的觀念,這種性格的人往往將別人的看法看得非常重要。
以至於在工作中往往不能展現最真實的一面,哪怕心中有了比較的成熟的想法,也會因為別人,而將自己的方案拋在一邊。
如果總是獨自承擔過錯,那麼再堅強的心,也會有被壓垮的那一刻,與其承受著不痛苦,不如大膽一些,跟隨著自己的方法去做事,哪怕失敗了,也沒有什麼好怕的。
因為人們的心思是一種很複雜的事物,單從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現象,是無法準確探知到對方的真實想法。
有時候,一個人越是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越會在前進的道路犯錯,而那些能夠活出真正的姿態,始終堅持初心的人,往往過得非常幸福。
想必大家都聽到過這樣一個成語:作繭自縛。
字面意思指的時候蠶吐絲化成繭,並將其嚴密的裹縛在裡面,後來多別形容一個人因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而陷入到了困境之中。
想不開其實就是一種“作繭自縛”的行為,人們會因為對面臨的問題想不通,而變得憂鬱痛苦。
因此,大多數人之所以感受不到幸福,並不是因為客觀存在的外在因素,而是因為受到了主觀觀念的影響,使得自己深陷困境。
如果一個人對感情的結果、事情的結果總是充滿了很高的期待,當現實的結果沒有達到預想中的效果時,就會因為心中的執念,而變得不開心。
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人生在世,無論做什麼都應該量力而為,切不可對遙不可及的事情抱有太深的執念,否則到頭來只會空歡喜一場。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一個人貴在自知,想要獲得幸福,就要在深刻認識自身的前提下,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併為之堅持不懈的奮鬥、努力。
比如你來一片湖邊,想要看碧波盪漾的湖水,恰好晴空萬里,沒有一絲風,而湖面也非常的平靜,看不到任何的漣漪。
此時就應該放下原來的執念,而學會欣賞平靜的湖水,告訴自己安靜的湖面也具有一種難能可貴的美。
人生就像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如果只知道走直線,而不懂變通,只會摔得遍體鱗傷。人們只有及時改變自己,才能更好應對變化莫測的生活。
而幸福並非一種事物,而是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心理反應,雖然客觀的物質世界,決定了意識,但是人的主觀觀念也會對心理產生反作用。
因此,人們要養成寬闊的胸懷,以平靜的姿態去面對各種困難,做到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