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什麼?人生是什麼?幸福是什麼?
“我媽媽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阿甘正傳》
第一次看《阿甘正傳》,第一次聽到這個話覺得很有樸素的道理,也有疑惑。畢竟對於小時候的我而言,巧克力屬於奢侈品,別管什麼樣的巧克力,能吃到就已經是一種幸福了,巧克力不都是甜的。
長大後,才明白些,原來人家那邊的巧克力都是夾心巧克力,外邊包裝是一樣的,裡邊的夾心味道不同,原來阿甘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下一塊巧克力是什麼口味的,也許是香蕉夾心,也許是草莓夾心,但對於我而言別管什麼夾心那都是美味。
因為從貧窮的年代長大,小時候經常聽奶奶講饑荒的年代,人們都沒有飯吃,有粥喝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很多人吃樹皮,吃黃土,人民也都沒有衣服穿,最窮的人家一家才一條褲子。所以從小呢就想著有錢,不想過窮困的日子。對童年時候的自己而言,不窮困就是能吃想吃的,有糖就是幸福了。
長大後,工作,創業,創業失敗,負債,直至負債崩盤,才算有點明白,窮困是什麼?幸福又是什麼?
負債人的債務崩盤呢,相當於個人人生面對一個巨大的危險,而且這個危險不是一瞬間出現的,他可能是你過去長時間積累的結果。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這也是人生存的本能。當危險來臨,無法承擔的時候,要不就是選擇逃跑,要不就是面臨危險。我想很有人能直面危險,因為所謂危險一定是你個人無法承擔後果的,這個時候危險來襲,逃避反而是最佳選擇。這時候逃避,我理解是一種暫時的逃避,因為有些危險,最後都是要面對的。如果完全逃掉,這個危險沒有毀滅你,也會毀滅你所珍惜的一切。所以暫時的逃避是可以,暫時逃避可以積蓄力量,但一輩子的逃避最終會毀掉整個人生。
當然,負債崩盤,肯定意味著絕對的窮困了,至少最窮的人,他資產是正的。負債崩盤的人,已經是完全的負數了,而且這個負數超過個人承受能力。有些人可能會說,這都是負債人自己的原因,可能會說你這不算啥,看看人家賈老闆負債140多億,都能回國了,都能再造輝煌了。
我覺得,對一般的負債人而言,可能急切的目標就是一個債務清償就好。之後呢,負債人一定會下決心,再也不用信用卡,網貸了,再也不高消費了,再也不借錢了。。。
那麼,窮困的本質是什麼?窮困絕對不是單純的窮,也不是單純的困難,窮困是一種狀態,是一種無力掙扎,是一種對人生命運的臣服。過去窮是因為環境問題,今天的窮困更多是因為我們自身的問題,是因為過去我們人生某個時間片段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是因為我們個人的認知沒有跟上這個時代變化,這才導致了我們個人沒有抵禦風險的能力,當外部風險來臨時,所以我們就倒下了。
但幸福呢,過去我們認為,幸福是吃好,穿好,長大後認為幸福是想買什麼買什麼,幸福是和自己在意的人在一起。但當我們陷入債務崩盤,我們就沒有資格追求幸福了嗎?
最近看書看到一句千古聖人的話,這個話之前也知道,也看過。
徐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傳習錄•徐愛錄》
簡單總結,這個對話就是心外無事,具體理解要靠個人,我也沒有太多領悟。但我明白了一個尺度,幸福無關於外界其他,無關於個人境遇,只在於個人的心靈狀態。好比,幸福就是自己評價個人的一種內心狀態,不用和任何人比較。這裡就有兩個詞,一個自律,一個慾望。個人自律越多,慾望越少,自律與慾望之間的空間就越大,個人的心幸福感越強。個人自律越少,慾望越多,甚至自律是零,慾望遠遠超過自律,那個人終究被慾望吞噬,個人無法幸福。
既然我們已經負債崩盤了,那首先不用考慮慾望了,我們接下來償還債務都是為過去的慾望買單。這個過程中,我想絕大多數人都已經學會去控制自己的慾望,或者不得不控制。其實,我們更要注重個人自律的以及學習,或者說達到自律,我們需要更多地去做事情,去做自己的事情,去做掙錢的事情。
這樣,即使負債我們也能有幸福感,這樣未來我們才能有幸福感。暫時的窮困不可怕,對生活的沒希望才可怕。負債的過程對每個負債人也是一個訓練自我心的過程,當我們剋制自己慾望,強大自我的自律,我們的幸福感也會越來越多,最終我們認為虧欠家人,朋友的也可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