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慾望是人的生理本能,無所謂善惡,沒有財色之慾,人類就無法發展,也就絕種了。動機、手段和結果都有善惡的判斷。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善的成分多則為好人,惡的成分多則為壞人。但因為有太多的好心辦壞事、壞心辦好事,所以,實際上“無善無惡”更合適。小善如大惡,大善如無情。

善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惡正相反。比方說,惡如氣球,一點空洞就會噴湧而出,善如牙膏,不施加外力擠,就出不來;惡如順流而下,善如逆流而上,靜止不動,都需施加外力,即做到“無惡意”也不容易。過分倡導善太脫離實際, 會使人更愚蠢,絕對導致太多的好心辦壞事。

才能在其中的作用很重要。沒有什麼才能的人,也辦不了什麼壞事和好事;好心辦壞事的人才能稍多一點;才能再高一點的人,就會辦壞事。其中的壞心辦好事,是因為痛苦刺激了人的毅力和才能,且可以從壞人那裡學一點計謀。最有才能的人,必定是少辦好事,或者間接辦好事,不辦壞事,且一定會把行善控制在:既不過分損害自己的利益,又不引起受助方產生依賴、貪婪導致本領退化的程度。

壞人實際挺“大公無私”的:鍛鍊了別人、葬送了自己。他們都是得到了短期次要利益而犧牲了長遠根本利益。惡人被更有才能的惡人吃掉,無才能的善人被惡人吃掉。缺乏才能的善行連短期次要利益也得不到,對人還是幫倒忙,最垃圾。善意很容易使人失去提防而損失更大。

對於有才能的善意,且能保證善果的人來說,手段不必過分拘泥。過分拘泥手段,肯定影響才能的發揮。惡人總是不擇手段,可以給善意提供借鑑。好事壞做就是指:聰明的人透過惡手段而實現善果,比如聰明的父母都是適當讓自己的孩子吃些苦。結果最重要,手段次之,意念最次要。

平等競爭主體之間,“無惡意”即可。可以有適度善意,對自己也沒壞處,但萬不可多,否則必被人利用。非平等競爭主體即上下之間,如父母之於子女,只有無惡意,則是怠於職責,必須有善意。可以有適度的惡手段。有些善良而愚蠢的人,對關係越遠的人越親。

最符合“無善無惡”要求的只有一個行為,就是盡職盡責,比如贍養父母、努力工作。因為實際是對等交換,所以不稱為“善”;因為翫忽職守的惡人太多,所以不成為“惡”。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點也不信,很容易作惡,太信就會分不清好歹、引狼入室、被人當槍使、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無善無惡”,是最不容易出問題,最容易操作的。惡肯定有惡報、善不一定有善報。只有聰明的善才有善報。真正聰明的人,不可能有過度的善。

5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我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