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世間有一個道理叫因果不虛,所有事情都必須是根源存在之後,才能形成的一種結果,而自私的人總是在追求那個結果,卻忽略了過程。

就好像很多自私的人,時時刻刻都在想著自己,總在希望著別人能給自己帶來什麼,但是卻忽略了,在他所期待的事情出現之前,需要有一個“因”,也就是自己主動施於這個世界的過程,如果缺少了這個過程,一味去乞求那些本不該屬於你自己的東西,結果一定不會出現。

而對於自私的人來說,他們缺乏這種愛人的能力,所以對任何事件都缺少一個前期積累的因緣,那麼後來的結果自然不會出現。

當結果沒有出現的時候,這個人的痛苦便就產生了。

墨子曾經說過一句話: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愛別人不僅僅是一種態度,它更是一種智慧。

因為想要被別人所愛,首先就要做到去愛別人,可是遺憾的是,世間的大多數人都“近視”,他們只看到自己有沒有被別人所愛,一旦沒有得到自己所期望的愛時,就會以更加吝嗇和狹隘的態度去對待別人,這就是自私的典型心態。

所有施與於人的愛都應該在積累果報的前期基礎之上,而被別人所愛,只是在果報的基礎上所得到的“後來收穫”。

如果沒有前期施於與人的過程,怎麼會有後來收穫果報的結果呢。

所以說摒棄自私,能夠去愛別人,不僅僅是存在於簡單層面的處事態度,它更是一種深入骨子之中的和善智慧。

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所有生活安詳且內心平和者,一定沒有自私的詬病,而內心自私者,則常會沉浸於自我消耗的痛苦之中,因為他缺乏了愛人的能力。

從前有一個人,長途跋涉地去遠行,走在路上的時候非常疲憊而且飢渴。

很巧的是,剛好一個山腳下有一個竹筒連成的水道,流出清澈的溪水,他趕忙跑過去滿足的喝個痛快,他喝完之後就對水道說:“我已經喝飽了,你不要再流了。”

但是竹筒怎麼能聽懂他說的話呢,依然在流著水,這個人就大怒著說:“我說我都喝完了,讓你不要再流水了,你為什麼還要流?”

這時旁邊有一個人走過來就對他說:“你為什麼不自己離開,反而讓水不要流呢。”

這個故事主人翁的心態代表的就是世間大多數人的自私心態,在他們的思想中,整個世界都要圍繞自己去轉,身邊所有人的舉動,都應該滿足他對於這個世界的期望和設想。

二、

自私心每個人都有,但是一定要適度,更要有正確的認知,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考慮自身是否付出與他人愛的同時,卻總祈求無緣由的愛出現在自己身上,這就是一種很可怕的想法,這樣的想法給別人帶來糾葛的同時,給自己也增加了無盡的煩惱。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愛出者才能愛返,福往者才能福來。

對於自私的人來說,一定要以這兩點糾正自己:

第一:收斂自己的慾望。

人生欲無止境,只有收斂自己慾望的同時,才能避免讓自私不斷吞噬自己的整個人生,正如《道德經》之中說:“知足不辱,知足不殆”,一個人知道滿足的時候,才不會出現恥辱。

第二:對於因果要有正確的認知。

所有的事情,都應該是由根源而生成的結果,而不是無緣無故地施於愛,即便有親情、友情、愛情,或者是利益關係等因素從中牽線搭橋,但是這些因素並不足以支撐一個自私的人無休止地索取愛,所有的愛,也都應該出現在你懂得施捨之後才能建立。

就像春秋時期的秦穆公,秦穆公有一次與晉惠公交戰被困的時候,突然出現一群騎馬計程車兵協助秦穆公作戰,才讓秦穆公得以脫離險境。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幫人呢,原來有一次秦穆公的馬跑到一個村子裡面,被這個村子的村民殺掉了,管理牧場的牧官一怒之下,就把村子裡的三百個農民全部判以死刑,並且交給秦穆公。

秦穆公知道了之後並沒有生氣,還免除了這三百個人的死刑,而這三百人之所以出現在秦穆公的戰場之上幫助秦穆公解圍,就是來報恩的。

這不就是“愛出者愛返”的最好例證嗎?

所以愛一個人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個智慧。因為人生漫長的過程中,你所走的每一步都在為明天埋下伏筆,善惡皆是如此,一個人只有敬畏天道,對因果有正確的認知,且懂得收斂自己的慾望,才能在摒棄自私心理的基礎上,塑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生命不是為你一個人而存在的,人生也不能用自私來填充自己的生命,要懂得先去愛別人,明白則善而從之的道理,這樣的生命才更有厚重感。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10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有些愛,你忘了,我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