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如果滿足於他已有的,決不會有什麼需求。窮人如果有了不滿,只知道呆坐呻吟,埋怨自己的境遇不佳。
世上確實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有很多值得埋怨的事。但是,如果我們回過頭來想想,世上是根本不可能會有什麼十全十美。如果我們一味追求完美,抱怨社會,抱怨他人,如果我們一定要等到世上所有條件都完美后才開始行動,那麼只好永遠等下去了。有的窮人為什麼一輩子都幹不了一件事情,原因正在於此。相反,那些現在的富人,哪個曾經不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過,但他卻起來行動,力求改變現狀,而不是埋怨,結果行動者卻成功了,而窮人依舊一事無成。
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有個寺院的住持,給寺院裡立下了一個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寺院裡的和尚都要面對住持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住持問新和尚心裡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他心裡最想說什麼,他回答說:“食劣。”第三年年底,他沒等住持問便說:“告辭。”住持望著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新和尚對待世事都持一種消極的心態,所以才不能安於現狀,一味報怨。而他的抱怨,也讓他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機會。
牢騷也好,抱怨也罷,都是因為抱有的心態不對,看問題的角度不對,如果能夠以積極的心態,換個角度,相信人的心情會一下子好起來。事物在一個人心中的好壞,決定於此人的心態,而不是事物本身,正所謂“以我觀外物,外物皆著我色”。牢騷滿腹者,不妨轉換一下心情,讓樂觀主宰自己,心情肯定會一下子好起來。下面這個故事講的正是這樣的道理:
中國有一位著名的國畫家俞仲林擅長畫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要了一幅他親手所繪的牡丹,回去以後,高興地掛在客廳裡。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為這朵牡丹沒有畫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貴,缺了一角,豈不是“富貴不全”嗎?
此人二看也大為吃驚,認為牡丹缺了一邊總是不妥,拿回去預備請俞仲林重畫一幅。俞仲林聽了他的理由,靈機一動,告訴買主,既然牡丹代表富貴,那麼缺一邊,不就是富貴無邊嗎?
那人聽了他的解釋,覺得有理,高高興興地捧著畫回去了。
同一幅畫,因為心態不同,便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所以,凡事都應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往好處想,不是看什麼都不順眼,這樣就會少些煩惱、苦痛、牢騷,多些歡樂、平安。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現實就是如此,我們必須坦然面對,不能只知發牢騷,否則,如果在牢騷中錯過了人生正點的班車,那又將會在抱怨中錯過下一次坐正點班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