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記憶裡,常常聽大人們說,出門在外,最美不過是:出門遇貴人。貴人是什麼樣的人啊?我一知半解,但從大人們談起遇到貴人時的神情裡,我知道,貴人一定是眉目慈善、菩薩心腸、樂於助人的人。他們無處不在,正如鄉村供奉的菩薩,家家都有,還有求必應。
遇貴人是大人們瑣碎生活長河裡的一朵浪花,總是在河流遇到礁石的時候出現,讓受阻的生活美麗無比。在孩子們的世界裡,遇貴人是心中璀璨的期盼。而大人的世界裡,則想到東家幫襯了西家犁田,西家就幫襯東家插秧;偶爾進城,打攪了好心人,下次進城一定提一隻雞或者懷揣幾個土雞鴨蛋登門拜謝。
一直認為,遇貴人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出了門,鄉村可以遇到,城裡可以遇到,就像平日的一抹陽光,綠樹下的一片濃蔭,容易到讓人唾手可得,還免費。
而今,我進了城,防盜門把貴人層層阻隔在門外,我們看不到貴人的模樣,連影子都見不到。有時候,你在路上會遇到一個長得像貴人模樣的人,但走上前去,才知道來人緊繃著臉,眼光直直地看著腳下的水泥塊,匆匆地和你擦肩而過,壓根不是你要找的貴人。偶爾聽到防盜門背後有嘩嘩的水流聲,但你只能吞一口唾沫,繼續趕路。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城市的喧囂讓貴人越來越孤單,像大海里的一根繡花針一樣難覓蹤影。
某一天,我走過福城的一條老街,光溜溜的青石板可以照出人影來,在街尾,我看到一幅褪去顏色的殘缺不全的對聯,“出門遇貴人”的上聯清晰可辨。在貼著對聯的門口,我佇立了許久,古銅色的門“咿呀”一聲就開了,一位年過半百的漢子探出頭來:“進屋歇歇麼?要喝水麼?”他的聲音沿著光滑的石板路,傳出好遠好遠。我趕緊握住他的手,謝了又謝。
漢子說:“謝什麼啊,來者皆是客,皆是貴人”。我知道,眼前的漢子就是我今天遇到的貴人。但我還知道,貴人也不是無緣無故就走到你面前來。如果你不露出慈善的眉目,不懷著菩薩心腸,不去樂於助人,你是遇不到貴人的。
人與人,熟知也好,擦肩而過也好,偶遇也好,只要多一份理解和信任,只要用一顆貴人之心去待人待事,你就一定會遇到人生裡的貴人。說到底,人生路上,無任你在什麼地方或者幹什麼事業,要遇到幫助你的貴人,自己先要是“貴人”。
說到這,你應該明白——真正的貴人就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