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唯識者,唯神,唯心,唯我。

人世間最大的悲劇就在於追求自由之人往往都會誤入風塵之中,追求愛情之人最後通常都是隨便找了一個人搭夥過日子,而根源就在於他們都是敗給了自己,敗給了孤獨,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自由,也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我知一人,非常美麗優秀,那種存在之美好讓我至今也難以忘懷,最近偶然間才得知原來其早已誤入風塵之中,已近不惑之年矣,迫於外界壓力與內心的孤獨恐懼,現又隨便找了一個人搭夥過日子,我聞後心中感慨萬分亦十分痛惜,生命何至如此呢,她最終還是敗給了自己,也敗給了孤獨,因此而沉淪一世,遺恨終生,天長地久終有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遂做此文以示安慰,以正其心,以定其志,亦贈予有緣之人,即是度人,亦是度己,非是它度,乃是自度。

孤獨啊孤獨,存在之始諸果之因也,一切從孤獨開始,一切都是因為孤獨,不知從何時開始孤獨就像一個幽靈一樣悄然佔據了我們的心底,從此就與真正的快樂徹底絕緣,對所有的一切也漸漸變得冷漠起來,總是鬱鬱寡歡,最是黯然神傷。 孤獨是什麼,孤獨是一個人自我開始形成的開始,在這之前,人只是身體本能和社會集體意識支配下的一個傀儡,客觀上的我雖存在,而主觀上的我卻不存在。當一個人體會到了孤獨,從此就有了心,也就意味著真正的他誕生了,才是一個人真正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開始。

孤獨是情感誕生的標誌,情者,存在之根也,存在之劫也。當一個人體會到了孤獨,便有了心靈上的需求,也就成為了一個有情者。這個時候是每個人一生中最脆弱的時候,心靈從混沌中忽然醒了過來,從此不僅僅是用眼睛去觀察這個世界,也開始用心靈來感受這個世界,而感受到的卻是一個冷冰冰的世界,第一次品味到了什麼是孤獨、憂傷與煩惱,也第一次有了心靈上的需求,渴望被關心、安慰和愛撫,從此便成為有情眾生中的一員,也因此開始追求自己人生的幸福和快樂,成為一個夢想者,孤獨是夢想者的宣言,這個世界,我來了。

這時也是一個人最有希望的時候,雖然已經體會到了孤獨和憂傷,卻是對未來滿懷信心與希望,對愛情充滿憧憬和期待,堅信自己透過自身的努力未來一定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守護自己心中的那一縷希望之光,雖只是毫末之光,亦堪稱無量矣,這也是每個人存在於世間的生機之所在。同時還是一個人最危險的時刻,人們所不知道的是,當他們認為自己終於在這個世間找到了歸宿,從此人生便擁有了希望的時候,恰恰是其生命真正失去希望的開始,從此心靈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守護者直接暴露在這個世界中,任由風吹雨打日漸滄桑,眼神中逐漸失去了所有的色彩和生機,只剩下市儈、麻木、偏執或是痛苦、絕望、死寂。人生之路似乎很漫長,可最關鍵的卻是前兩步,前兩步若是走錯了其生命也就再也沒有什麼未來可言了,一顆初成的心靈是很容易就會被汙染的,而一旦被汙染再想要擦拭乾淨就會很難了。

是以孤獨為自我之始,存在之始,亦為存在之本質,人的那顆心靈一旦形成其人生就開始進入住世階段,也就是說人們開始為自身的心靈找一個理由和寄託,以此來找到存在的感覺和意義,概因生活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件很是枯燥乏味之事,沒有一個好的寄託人是很難承受得住時間的煎熬的,通常這亦是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和意義之所在,有人以事業為寄託追求事業上的成功,有人以親情為寄託重視愛情和家庭,有的人卻是以自我為中心唯有孤獨常伴於身。而無論選擇那種生活方式人們都在想方設法地說服自己相信自己的人生是價值的,以此來找到繼續奮鬥的理由和動力,世人多以攀援心為自性者,很多人都是在相互攀比之中才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非是以攀比為樂,而是因為只有在相互比較之下他們才能說服自己接受或許人活著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是以人們一方面對自己所身處的環境感到厭倦,覺得毫無樂趣和意義,另一方面卻又很是依賴,因為他們已經適應並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狀態,只有在這種熟悉的環境中他們才不會覺得特別的孤獨,才能找到存在的感覺,那怕是以痛苦作為代價,而痛苦恰恰亦是一種存在的感覺,總比孤獨所帶來的虛無要好,很多人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任何困難和挫折,卻沒有勇氣去面對孤獨,因為在克服一個個的困難和挫折中讓他們覺得自己的人生充實而富有意義,而孤獨只會讓他們否定自己。

這種心靈上的寄託和希望又可稱之為夢想,擁有自我很容易,可是想要一直保持自我卻很難,正如擁有夢想者很多,然而能夠堅持到底者卻是少之又少。夢想若是不能轉化為堅定的信念就會很容易在與現實的交鋒中變的支離破碎,一個人若是失去了夢想其生命也就失去了方向和動力,從此就只能隨波逐流地活在這個世間,心靈日漸麻木,很多人在人生之路走到一半的時候就再也難以從自己身上找到活著的意義,而之所以活著也只是因為自己身上所揹負的難以捨棄的責任以及對於死亡的恐懼,還有的便是一種已經被生活烙印到靈魂深處的習慣,因為習慣了活著所以活著。人是很容易就會被改變的,當一個人對於自己所身處的生活環境由剛開始的不適應和痛苦,到後來的習以為常,直至最後依賴上這種環境,無聲無息間一個人由裡到外就徹底變成了另外一種人,是以樹立永恆不變的信念是一個人始終保持自我的根本,也是一個人超越自我的前提。

很多夢想者都會深刻地體會到一種難以抉擇的掙扎與痛苦,想要堅持夢想可是在現實中又找不到出路,而且看起來一味的堅持似乎並沒有絲毫的意義,想要放棄夢想時又會嚐到一種逐漸抹殺自我的痛苦,每當你認為自己已經變得很現實時孤獨就會時不時地前來騷擾你一下,攪得你的生活不得安寧,當一個人覺得放棄夢想比堅持夢想更讓自己覺得痛苦時,他就再無任何退路可言,只能做到一個字,忍,要忍得住自己內心的孤獨。很多沉迷於外物難以自拔之人通常都是對夢想比較虔誠之人,既不願意接受現實又找不到夢想的出路,所以才會以外物來麻醉自己的心靈從中獲取一種虛幻的滿足和快感,久而久之這種沉迷帶給他的不再是快樂,更多的則是痛苦與絕望,然而恰恰是這種深入到靈魂的痛苦卻又讓他們覺得自己仍然還活在這個世上,從而不會被自己內心的空虛徹底吞噬掉,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不斷地怨天尤人之中形成一種狹隘而又偏執的心靈,原本對於夢想的堅持之心也就變成了一道牢牢束縛住自己的執念矣。

生命因為夢想而色彩斑斕,又因夢想而充滿痛苦,當一個人無法再說服自己相信自己的人生是有意義的時候,就是他的人生墮入苦海的開始。許多人因為不願意擁有一個蒼白而空洞的人生,放棄了原本唾手可得的安逸生活,從此四處奔波嚐盡人生的酸甜苦辣,只是為了能夠找到一個能夠讓自己感到心安值得自己將心靈寄託在其上的目標,因而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苦海無邊,那種源於靈魂上的悸動總是驅使著人們永不知足、永不停息而又不知方向地到處追尋著,每當人們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實現目標後,卻發現這種成功給自己帶來的喜悅是那樣的少,而且持續的時間又是那樣的短暫,之後內心的衝動又會驅使著人們向下一個目標奔去,一些自制力強的人可以用理智壓住內心的衝動,開始自己平靜但絕不幸福的生活,一旦有一天其理智再也壓制不住內心的衝動,他們就會否定自己過去所有的付出與堅持,亦是對自己過去人生地徹底否定。

在不斷地追逐中一部分人原本對於夢想的追求逐漸轉變成為一種對物慾的無盡貪婪之心,最終連他們自己也會被吞噬掉;或是變成一道束縛住自己的執念,從此自我囚禁不得解脫;還有一些對夢想更為虔誠的人則會繼續拖著疲憊的身心茫然而又徒勞地到處追尋著,既不能在這個世界中找到寄託,又不願放縱自身慾望,只能做一個孤獨、理智的旁觀者,就像是被整個世界所遺棄了一般,直到有一天徹底心累和絕望了,一些人精神崩潰而另一些人則會變得心如死灰,從此任由世界擺佈。諸如此類,其心壞矣。

人生就是由一幕幕喜劇所構成的一部悲劇,人們總是竭盡全力地想要走好人生之路的每一步,然而很多人走到最後卻發現結果還是錯的,人生之悲劇就在於它總是讓沒有夢想的人擁有夢想,再讓有夢想的人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失去夢想,而過程則讓人真正地感受到時間的冷酷與殘忍,它不僅會讓你清晰地體會生命在指尖緩緩盤旋而逝的感覺,還會帶走你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一切,只剩下一顆孤獨的心靈讓人體會到生命意義的虛無,讓人恐懼無力,進而心生不甘之念,這種不甘心總是驅使著人們想要做些什麼來體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不至於白白地浪費生命,卻又不知從何做起心中茫然而焦慮,他們無法說服自己接受自己的人生就像眼前所看到的那樣,這讓他們感覺不到自身存在的意義,很多人因此而走上了一條沒有方向也沒有希望的黑暗之路,從此生命只剩下了絕望,而過程是那麼的痛苦。

卻是不知一個人心靈上的需求是永遠不可能透過外在的手段來真正地得到滿足的,凡是試圖將自己的心靈寄託在外人、外物之上的最後都將會是一場空,唯有不假外物,自給自足。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真實而又虛幻的表象世界,人們或是被動或是主動展現在外面的都是刻意偽裝出來的樣子,即是參與者也是受害者,而真實的自我除了偶爾的孤獨之外連他們自己也已經分辨不清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了,一顆心靈又逐漸地變得混沌起來,未生我時我是誰,生我之時誰是我,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朦朧又是誰,真做假時真亦假,假做真時假亦真。

是以逃避孤獨就是逃避自我,很多人剛剛嘗試到孤獨的滋味就立即變得惶恐不已,於是開始想方設法地營造出一個讓自己覺得安心的環境來逃避孤獨,以熟悉的人、熟悉的物和熟悉的事所構成的熟悉的環境,並竭力維持那種熟悉而安全的感覺,那怕是以不幸和痛苦作為代價,當有一天他所依賴的那種熟悉的環境被徹底打破孤獨再次席捲而來時,其就會躲進自己的回憶裡再也不願意出來, 有些人活著,其實他已經死了,每當看到那些眼神渙散臉上卻充斥著如同嬰兒般純真笑容的人,我就知道他已經逃到了自己回憶的最深處也是其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事實上對很多人而言其一生最美好的回憶不是長大成功後的喜悅,也不是婚姻和愛情的甜美,同樣也不是老年時兒孫滿堂的無憾,而是年少時期依偎在母親身旁的那種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也就是其還沒有孤獨沒有自我的時候,事實上卻是對自我存在的徹底否定,他們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逃避孤獨逃避自我的過程,而一個失去自我之人是走不到生命的彼岸的。 對待老人要像對待小孩一樣是一句很殘忍的話,而老年痴呆確是最殘酷的現實,他們的心靈早已被自己內心的孤獨一點點地吞噬掉直至自我崩潰,如果存在成為一種痛苦,人自然會渴望虛無,對很多人而言短短數十年的光景已經讓他們覺得足夠疲憊和痛苦了,心靈隨著軀體一同衰老腐朽,視死亡為唯一的解脫之道,其也必然會得到他想要的那種虛無,生命只是一場空在他們的身上得到最真實的展現,一顆虛幻而麻木的心靈亦是承受不住時間的沖刷的。

一家人為了一個共同夢想而各盡其能一起奮鬥的情景,永遠都是最讓人感動的也是最讓人恐懼的,彼此之間互為寄託,相互依存,能夠參與其中不失為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可是沉迷其中就會徹底淪為一場人生悲劇。一個人生命的平庸不在於他所從實工作的卑微渺小,也不在於其身份地位的低下,而在於當其心靈為這個世界所俘虜心甘情願地沉淪於其中時,他就擁有一個或許不平凡但絕對平庸的人生。生命是一場獨舞,觀眾不僅僅是世人還有你自己,為何要讓自己的舞姿顯得如同曇花似的那般悽美與悲壯,何不忘情地投入其中,讓自己舞動的更加從容更加自在呢,舞動的菩薩點頭、佛陀含笑、上帝動容矣,舞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直至時光的源頭。有些生命註定如同空谷幽蘭一般,獨自綻放、獨自欣賞、獨自凋零,以其孤絕,成其優雅,成其卓越。

人之孤獨會隨著一個人自我意識的增強而日益加深,起初是淡淡的憂傷與彷徨,乃是因為心靈忽然從混沌之中醒了過來,其自我意識從身體的本能潛意識中脫離出來,又沒有確立自己堅定的信念心靈無所寄託所致,從此其人生便開始由心為形役漸漸轉變成為形為心役矣。隨著時間的流逝個人知識的增長見識的增加,其自我意識和智慧也隨之逐漸增強,要在這世間留下自己不可磨滅的印記,讓世界聆聽其聲音,銘記其意志,個人意識與社會集體意識之間的矛盾也日漸變大,漸漸地就會感受到一種被整個世界所拋棄的深深的寂寞,實際上當一個人真正有了屬於其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並開始付諸於行動時,他就已經背叛了原本自己所熟悉的世界,也就必然會遭到這個世界的反撲。最後當有一天你站在鬧市之中卻覺得周邊所有的一切乃至整個世界都變得若有若無如同虛幻,只有自己一人佇立於天地之間,心裡一片空虛,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從此,孤獨將會是你永恆的伴侶,也是你永恆的敵人,自此,人最大的敵人就是每個人他自己,存在還是虛無亦只取決於你自己 。

生命因孤獨而苦,因情而困,因自由而超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立自主的,而人一來到世間就是不自由的,自一個人出生後各種有形無形的枷鎖便開始套在人們的身上,當你跟隨著這個世界的腳步一起向前奔跑時不會察覺什麼,你會覺得自己很自由,當有一天你真正地有了屬於自己的理念想要付諸於行動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早已被束縛的動彈不得;而人生之荒謬就在於當你能夠自由選擇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當你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卻是已經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而往往人失去的卻是選擇不的自由,一方面這個世界總是推動著你去做一些事,那怕這些事對於自己而言毫無意義;另一方面孤獨總是驅使著我們想要做些什麼來找到存在的感覺,以此來避免自己被孤獨所產生的虛無感吞噬掉,是以無法戰勝孤獨就不會擁有真正的自由,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當他們認為自己是在尋找一份真正愛情的時候,其實他們真正追求的是自由,所以才會一邊是在追求愛情,而另一邊卻又是在逃避愛情,而一個追求自由之人最愛的人卻是他自己,所以也就永遠不可能會找到他想要的那種愛情 。

人只有戰勝了孤獨才能真正地做到掌控自己的心靈,即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是謂金剛心,方能從容地駕馭人生的節奏,慢慢地欣賞和品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條生命之河,而不同的生命之河瞬間地交叉而過構成了一個人一生中所有的緣分,為什麼不讓這種奇妙的緣分來增添我們生命的色彩,增加我們生命的寬度與厚度,反而讓它變成我們生命的負擔,成為自己人生不幸和痛苦的根源之一呢,畢竟此情此景,不管生命輪迴多少次都不將會有再次重現的可能,滾滾紅塵,纖纖情絲,眾生彈唱誰人聽,何以舍之,何能捨之。也只有戰勝了孤獨才能對所有的一切做到真正地順其自然,一隻腳站在世界裡面,另一隻腳站在世界外面,進退自如,緣來而聚,緣盡而散,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得之我幸,失之我幸,任由時間改變和帶走自己身邊的一切而本心不動,唯有一顆心靈在歲月的沖刷下愈發地柔軟、純粹、堅固,如此方為真人矣,那時,追求自由之人會得到他想要的自由,而追求愛情之人則會得到真正的愛情。

生命本身很平凡,只要世界存在生命總能自己找到出路,真正不平凡的是人,每一個人在世間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作為人而言真正的奇蹟是你能來到這個世間,更大的奇蹟則在於有一天你開始思考要如何活在這個世上,進而想要追尋自己生命的意義,那個時候上帝為之點頭含笑。何為人哉,道自化人也,上帝想要尋找快樂,所以它的夢想才會跌落凡間化為人,人即是上帝自私的一面,是故人性本自私,公而無私者至人也,非人也。相較於其它生命而言,做人是最幸運的,也是最苦的,而根源則在於上帝對於人類的偏愛,它允許人類擁有了自我,於此同時孤獨也隨之而誕生,是為造化所生,造物所賜,無之所在,有之所依。而人之生命只有一次,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花不同,枯榮變化之後根還是那根,花卻已不再是那花了,至誠之道始於己身,對生命的態度很隨便之人,生命對他的態度也會很隨便,對生命缺乏敬畏者必為生命所棄,冥冥之中便是禽獸也本能地不敢以殺戮為樂。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有道者雖死猶生,無道者雖生猶滅,生死之外無大事,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度過己生,又以什麼樣的心態來迎接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生而不昧,死而不殆,方為不負此生。

草木之道以其根基深扎於大地之中歷經枯榮變化而不失根本,而人之根基卻是要建立於什麼之上呢,生命是一場尋根之旅,亦是一場有無之間的戰爭,殘酷而慘烈,只有披堅執銳勇往直前,所有虛假的存在都會被時間長河徹底抹除,唯有金剛心方有金剛身。生命的長度我們無法決定,可生命的高度自己卻可以用雙手去攀登,這世間沒有什麼是命中註定的,也沒有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只有你選擇了命運,然後命運才會去選擇你,而當命運選擇你時你還要經受得住命運所帶來的考驗,命為心定,劫由心生,心動為因,行動即果,存在必有因果,存在即是因果。當一個人真正有了屬於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並踏上追尋自己生命意義的道路時,其就踏上了一條孤獨又不孤獨的虛無之路,這條道路無數先人都曾走過,其中絕大多數都伏屍於道路兩旁;在他的身邊同樣有無數人正在茫然而痛苦的堅持著,大部分已步入歧途,已經倒下或即將倒下;在他的身後還將會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前仆後繼地踏上這條自由與真理之路,也是一條白骨鋪就的通天之路。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得住那種源於每個人靈魂最深處的最真實最親切的呼喚,那是生命在吶喊,亦是靈魂在哀嚎;是魔鬼的詛咒,也是上帝的恩寵。

人生是一場修行,而修行即是修心,一個人的心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當一個人心靈上有了需求,他的世界便有了邊界,當這種需求成為一種執念時其世界就會化為一座牢牢束縛住自己的囚籠,其自我也就成了執我,自身則淪為心靈的囚徒。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方淨土,乃是其心中最美好的信念和希望所化,即是心靈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靈魂的最後歸宿,這方淨土最後是成為天堂還是淪為地獄亦或是徹底化為虛無,完全取決於每個人自己。世界由人所組成,也因人而具有意義,而人受心靈所支配,是以這個世界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而做人卻是太苦、太虛幻、也太無趣了,歷經生老病死,逃不出成住壞空,花開終有期,凡是美好的存在它持續的時間總是那麼的短暫,人所能享受到的歡樂亦是很容易就會被享盡,剩下的不過是一場關於孤獨的戲劇而已,人們既是看客也是演員,一邊是在看戲而另一邊卻是在演戲,舞臺上所演繹的則是悲歡離合、貪嗔痴愚。夫一人之心亦是天下人之心矣,過去心如此,現在心如此,未來心亦是如此,心皆此心,情皆此情,理皆此理,有所為則有所求,有所求方有所為,若是無求自然無為,是以太上忘情非是無情,更非絕情,實無求而。故老子無為,莊子逍遙,而吾惟求自在矣,絕對之存在,終極之自由,極致之快樂,人之一生宛如一場大夢,借假修真,煉假成真,明心見性,花開見我。

避苦逐樂人之天性也,生命存在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追求快樂,而自由則是快樂的前提,無法降伏孤獨即意味著不自由。以何為樂,以存在而樂,過去的夢想者曾經演繹過什麼樣的故事,現在的夢想者正在演繹著什麼樣的故事,未來的夢想者又將演繹出什麼樣的故事,怎能不讓人悠然神往,惟欲見證諸有;以自由而樂,一切法得成於忍,心若自在處處皆為淨土,方寸之地亦如大千世界,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何以得樂,我於世間修得金剛心,歡喜心,清淨心,自在心,以是得樂。夫道者,天地、陰陽、永珍、眾生矣,一氣所化,以心所致,其道易也,其道一也,天地吾不知,陰陽吾不明,永珍吾不解,唯有情眾生者吾知之矣,始於孤獨,苦於孤獨,終於孤獨,我,我!我?我、道即是我,我即是道。吾,世外一道人爾,求道之人,修道之人,得道之人,無憂宮中自在客,通明殿上大覺仙,唯能大悲,方有大願,唯有大願,方能大行,唯有大行,方能大覺,亦是世間一行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探索,道無止境,行者無疆。

謹以此文贈予過去現在未來一應有情眾生,惟願天長地久,草木青青,花開無有期。

4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2021 不念過往 不畏將來 不負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