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決定一個人人生高度的,不僅僅在於他是否努力,更關鍵的,在於他的判斷力。
試想,如果一個人比周圍的人都勤奮,卻選擇了一個在不久的將來就要被代替的行業,那麼,他的努力,終將會化為一場泡影。
我們往往會看到人與人之間財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卻經常會忽略,這些能被我們眼睛看得見的差距,只不過是結果而已,甚至是副產品罷了。
所謂“有因必有果”,當我們看到“果”的時候,不必驚訝,也不必覺得高不可攀。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可以找到他的源頭。當我們去分析、明白了他的原理之後,便可以自然地匯出結果了。
所謂的財富、地位的差距,除了少部分的運氣使然,更多的,是基於認知水平造成的差距。
財富、地位,只不過是認知水平的外在顯化罷了。
所以,我們要縮小差距,不必盯著財富、地位,而是要專注於認知水平的提升。
認知水平高的人,習慣“認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一個人,如果一直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是完美的,那麼,他的進步之路,便被堵塞了。
一個人不樂於、甚至排斥發現自身的缺點,那麼,他就永遠不可能做出改進,漸漸地,就會固步自封,變得固執。
認知層次越低的人,越會覺得,別人沒有絲毫可取之處,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唯一正確的。
他們不屑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往往是別人的話還沒有說完,他們就急於打斷、反駁對方。
認知水平高的人則不然。
他們“虛懷若谷”,“聞過則喜”。
他們深刻地知道自己的侷限性,對於外界的事物,認識到得越多,他們就越會發覺,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是如此的渺小,他們的求知慾望 ,會越強烈。
他們不會認為自己是完美的,反而會樂於發現自己的缺點,他們不斷地發現自身缺點,不斷地改正缺點,不斷地完善自己,沒有止境。
面對別人的言論,他們不會貿然反對,他們會認真地把對方的言論聽完,仔細分析過後,才會下結論。
他們往往也能夠從別人不經意間的話語中獲得啟發,所以,他們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古訓。
認知水平高的人,專注於“底層邏輯”聖人“前知五百年,便可以後知五百年。”
不是因為他們有預卜先知的本事,而是因為,這個世間的底層的規律,是永恆不變的。
只要對於過去進行深入的探索研究,便可以發現事物的本質的規律,一旦發現了最為本質的規律,那麼,就會一通百通。
古人雖知識有限,卻見識卓著;今人雖沉浸於知識的海洋,卻流於淺薄。
就在於古人專而精,務求求真;今人博而淺,浮躁求快。
為何那些經典歷經千年而不朽,就是因為那些經典闡述的,是底層邏輯,而底層邏輯,縱使時光流逝,卻不會發生變化。
有的人,一年要看100本書。
私以為,對於有的人來說,這種讀書方式是有害的。
李小龍說:“我不害怕會一千種腿法的人,我害怕把一種腿法練了一千遍的人。”
讀書越多,越容易流於淺薄,囫圇吞棗,不假思索,大腦越容易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與其讀100本書,卻都流於淺薄,不如讀一本流傳千年的書,讀一百遍。
唯有深刻的從自己心中生髮出來的思想,才是有生命力的;唯有深刻的紮根於底層邏輯的思想,才擁有“扭轉乾坤”的威力。
人與人之間拉開差距的根源,多在於認知水平的高低。
一旦你的認知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的境遇,終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