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不說,書歸正傳。
第一點,問題存在於人生的任何階段,這一生就是在解決一個個問題。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有這樣的念頭,要是我怎樣怎樣就好了,比如要是我考上某某大學就好了,要是能和她在一起就好了,要是能買輛寶馬就好了,要是能現在已經買房了就好了。朋友,真的是要是怎樣怎樣就好了嘛?
不會的,永遠不會。考上某某大學後,你會想到要是考上某某研究生就好了,或者要是能某某企業上班就好了。總之就是,和這個女人在一起你會想那個女人,開了寶馬接著你會想開保時捷,買了小房子你會想換大房子,買了大房子你會想買別墅。
你可能會說,那是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的,那是因為這些人不知足,我就不會這樣,我會知足常樂的。朋友,先不說你是真知足還是假知足。就算假定你是真知足,比如你說,我就想要是我有一輛車,一套房就好了,車不用好,房不用大,我過自己的,不和別人比。心態已經很好了,這樣就能常樂了嗎?
朋友,那是你還不瞭解人生的本質。人這一輩子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問題。我們的老天爺,可會照顧人了。比如有車有房你知足了,接下來可能出現的問題是:馬桶堵住了,車子漏油了,房子漏水了,樓下的母狗咬我了,小張不還我錢了,老婆說我媽又偏心了,孩子的成績跟不上了,家裡失竊了,老闆不要我了,廠裡失火了,生意虧本了,母親生病了,父親出車禍了,疫情全家被隔離了…朋友,我能舉例到地球爆炸。
朋友,你現在明白了嘛,真正的知足常樂,是認識到人生在任何一個階段都是美好的,不管當前處於怎樣的人生際遇,都應該儘量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而不是假如怎麼怎麼我就夠了,這樣永遠不會夠。
第二點,人這一生就是選擇的產物,選擇與被選擇,在小事上做好選擇,人生自然就圓滿了。
從出生之前就在開始被選擇,父母選擇哪個時候造,造出來後選擇生與不生,生出來後選擇養與不養。直到成年至少半成年,大事情上基本都是被選擇的多,比如選擇哪裡讀小學中學,小事情上慢慢開始可選擇的以有自己的選擇,比如吃雪糕還是冰淇淋,要奧特曼還是葫蘆娃。
年紀越大,越是自己選擇的多。選擇上哪個大學,選擇什麼工作,選擇和哪個人結婚,選擇買什麼車,選擇哪裡買房。當然也可以是選擇上不上大學,選擇工不工作,選擇結不結婚。
所以,一個人現在的人生際遇,都是之前選擇與被選擇的產物結合。
其實,人生關鍵的選擇也就那麼幾次,問題是越到了關鍵時刻,越難以判斷選擇的對錯。譬如,上不上大學,上什麼大學,結不結婚,和什麼人結婚,要不要工作,做什麼工作。
這些關鍵性選擇,受太多因素的影響,我們很難做出正確的決斷,或者說本身就不存在哪個決斷是正確的。譬如,選擇和A結婚,就算日後婚姻不幸,也不能推斷出當初和B結婚就是正確的。
相反,越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越能判斷對錯,越能知道怎樣選擇。例1,和A結婚,A某天抱怨,你怎麼總是不衝馬桶,多髒啊,可以選擇回嘴與接受,多數人知道接受是對的,但多數人偏偏會回嘴。例2,上了B大學,冬日某週末,無所事事耗床上,天昏地暗玩遊戲,披星戴月去圖書館進修,很容易選嘛,那您選對了嘛。例3,明天早上還要上班,11點了,可電視劇太精彩了。例4,醫生說要多吃水果蔬菜,老張,晚上有個聚會,小李,那家燒烤不錯。例5,開車在路上,那傻逼剛才別我。這次我可以舉到宇宙爆炸。
這些才是我們可以把控的,不確定性很小。不管你做出了多麼偉大、多麼驚心動魄、多麼撬動乾坤的選擇,到最後就是面對一地雞毛。
比方,一次大吵後,我決定以後一定好好對A,A今天又燒的鹹了,A今天又說我牙膏從中間擠了,A今天似乎沒什麼心情和我造。
又如,剛喝了老師的一碗雞湯,我決定要考清華北大,三天後,我好睏?我好餓?打球去?復聯4上映了?聽說B對我有意思?爸媽又吵架了?浙大好像也可以嘛?隨遇而安好像也不錯嘛?
再如,我覺得自己生而不凡,我要改變歷史,我要撬動乾坤,我決定以後要當美國總統。嗯,我要拆解目標,要當美國總統,前提是成為美國公民,要成為美國公民,所以我要留學美國名校,留美工作成為階層精英,嗯,所以最好我先考個中國名校,證明自己,比如清華。第一天,嗯,我可以的!第二天,嗯,我一定行!第三天,嗯,同上!
所以,人生是選擇的產物,選擇的本質就是面對一次次的雞毛蒜皮,人生就是在掃雞毛!掃的好,掃的妙,成佛成仙是自然而然的。
第三點,保持身心健康,長命百歲。
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不用論斷了吧!地球人都知道吧!這應該算是公理吧!人類存在的本源就是追求這個,所有醫學,科學,文學,美學,政治學等到最後就是為了這個宗旨服務!其它的都是扯蛋!
那麼問題來了,人應該如何做到保持身心健康,長命百歲?
答案:參考第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