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愛默生:專注、熱愛、 全心貫注於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穫。

你是一個能夠保持專注力的人嗎?你有沒有感覺,在需要集中精力的時候,思緒卻經常被打斷?

你是否發覺,想要集中注意力,變得越來越難了,越來越難全神貫注去思考。

如果你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原因也許就藏在我們天天會碰到的手機當中。

網路的發展,讓我們能見到更多元的資訊。但與此同時,似乎又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沒辦法專注了。但這又是為什麼呢?

大腦的運作方式

謝覺哉:不動手和懶動手的人,必然也是不大會用腦子的人。

生物學家認為,我們的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大腦會隨著我們的行為,而不斷地發生變化。

這種變化是時時刻刻的,會貫穿我們的一生。

有實驗證明,如果一個人的眼睛失明後,加工處理視覺資料的神經細胞,並不會停止運轉。反而主動承擔起聽覺的處理工作。所以盲人的聽覺,往往比普通人靈敏。

大腦的可塑性,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以及自身工作和職能的需要。

但這種可塑性,也是一把雙刃劍。就比如我們不斷去思考的時候,人會變得越來越聰明。但如果思考得少了,也可能會變得越來越“笨”。

載體改變思維模式

趙憲初:對人的能力、對事的能力、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決斷的膽力和魄力,都大量地依靠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

資訊傳遞的載體,也會改變我們大腦運作的方式。有時候載體的形式,會比內容更重要。

當我們用語言來溝通交流的時候,情緒和情感的傳遞,比邏輯思維更有效果。

如果你看過《奇葩說》,就會發現類似的情況。有時候你並不是贊同辯手的觀點,而是被他的共情能力打動了。

當人類文明出現文字後,我們的表達方式,從更注重情感表達,偏向於注重邏輯思維。

所以文字出現後,我們處理資訊的效率,顯然提升了不少。文字,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專注。

法格:讀書就意味著和別人一起進行思維,剖析別人的思想,也剖析與自己雷同或對立的思想。

當我們在閱讀文章時,並不是只單純地看字。文字帶來的情緒和理論,會在我們的頭腦中進行模擬和演示。

閱讀可以充分地調動腦細胞,讓我們有了屬於自己的思維和感悟。

這是一種線性思維的思考方式,可以沉心靜氣、全神貫注地專注在一件事情上。

而這種思維方式,也是我們進步和成長的關鍵。

影象、影片、音訊的出現,也讓我們產生了新的思維方式。

我們用媒介傳遞資訊的同時,媒介也正在不知不覺地,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

網路與碎片化思維

法布林: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個焦點上試試,就像透鏡一樣。

網路也是一種傳遞資訊的載體,在網路世界中,我們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資訊。

乍看之下,我們似乎懂得的東西變多了。當我們在不同的資訊之間,來回轉換和跳轉時,相對的質量也被削減了。

畢竟每個人一天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固定的。如果總是在獲取新的內容,也就沒有精力,可以去進行深層思考了。

網路可以幫助我們打發一些零碎的時間,但也可能會創造出更多碎片化的時間。

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對一件事情有全面的瞭解。但我們瞭解的事情,也僅僅是表象,缺乏了深層次的理解,得到的也只是最外在的資訊碎片。

夢湖風光 - 夏

網路與社交

網路拉近了我們的社交距離,也導致了我們缺乏了自己獨處的時間。

你是否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手機了?不管有沒有資訊,你每過一陣子,都會想拿起手機看一眼。如果不看手機,自己也會覺得焦慮不安。

各種通知和訊息,會隨時填充著我們的生活。即便你知道手機會影響你的專注力,但也很難選擇關掉手機,因為害怕錯過重要的訊息。

大腦的可塑性,讓我們在潛移默化當中,蒐集和尋找資訊的能力和敏感程度,在逐漸增強。

但與此同時,保持專注的能力和習慣,也逐漸在喪失。

Fagaras 山,羅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地區

記憶力和能力水平

哈柏:記憶力並不是智慧;但沒有記憶力還成什麼智慧呢?

當我們越是集中注意力的時候,記憶力也會提升。

記憶力有短期和長期的差別,短期記憶只存在幾秒,長期記憶可以存在幾年,甚至一輩子。

當我們接觸一個領域時,使用的就是短期記憶。將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時,藉助的就是專注力。

為什麼說人要多讀點書?因為大腦的運轉,是一個需要統籌大局的行為。

當你的知識儲存在腦子裡了,在關鍵時候才能派上用場。

有時候你可能會在無意中,就得到了自己思考了很久的一個答案。這種靈光一現的狀態,其實就是潛意識起了作用。

我們的潛意識,會幫助我們進行思考,但需要有足夠的素材和知識積累。如果腦袋空空,再聰明也沒什麼用。

凡事都有利有弊,網路也是如此。聰明人能更好地利用網路,讓自己變得更加的淵博和博學。但也有人正在被網路影響,變得越來越淺薄。

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網路,但不要被網路控制。不妨抽出那麼一點時間,讓自己保持專注力。

你覺得自己是哪一種呢?

10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接受一切,勇敢生活,迴歸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