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叔本華說,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滿足則痛苦,滿足便無聊。那我們的人生是不是註定在痛苦和無聊中徘徊?是不是需要不斷追求慾望,人生才快樂,才有意思?可是那些不斷追逐慾望的人也沒有很快樂。我有個朋友以為不斷買房就會快樂,可是當她擁有第一套房子時,她確實很快樂,只是快樂了一陣子,買第二套第三套房子時快樂的邊際效益遞減,房貸的壓力卻與日俱增。這個世界似乎總是無法滿足追求快樂的人,這是為什麼?前幾日,有個來訪者問我:怎樣的人生才有意義?作家艾米麗•史密斯(Emily Smith)也對這兩個問題很感興趣。她說:“知名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說,意義來自歸屬感、致力於超越自我之外的事物,以及從內在發展出最好的自己。我們的文化對「快樂」相當痴迷,但我發現,尋找意義才是更讓人滿足的道路。且研究指出,有人生意義的人適應力也會比較強,他們在學校及職場的表現較佳,他們甚至活得比較久。”艾米麗花了五年時間,訪談了數百人,閱讀了數千頁的心理學、神經學以及哲學。然後發現了人生意義的四大支柱,分別是:歸屬感、目的性、超然、說故事。“第一根支柱是歸屬感。歸屬感來自於一種關係,一種你與他人在本質上彼此是否處在相互珍惜的關係中。但有些群體或關係,提供的是廉價形式的歸屬感;你被重視的原因是因為你所相信的事物、你對人的好惡、而不是你的本質。真正的歸屬感源自於愛。它存在於個體間共處的時光當中,且它是一種選擇──你可以選擇與他人培養歸屬感。”對我們很多人來說,歸屬感是人生意義的重要來源,就是與家人及朋友之間的深度聯結,或者叫“有意義的愛的連結”。今天是大年初一,有很多人因為疫情的緣故異地過年,是和同事、朋友們一起過的年,也有很多人正在和家人、發小歡聚一堂。過年團圓的意義,也許就是讓我們這些忙碌了一整年,或者背井離鄉人感受到有家人有朋友的歸屬感。心理學研究,有意義的愛的情感聯結的人或者說有群體歸屬感的人,他們的自殺率更低,平均壽命更長,人生的幸福感也更多。所以,趁著春節放假,好好陪伴你的家人、伴侶、朋友,會讓你的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根人生意義的支柱是目的。找到你的目的並不是指找到讓你快樂的工作。目的的重點是你能給予什麼,而不是你想要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失業或者在工作中感到不被需要或者沒有價值會讓我們如此掙扎和難受,工作不僅僅是收入的問題,還是有沒有價值,有沒有目的和意義的問題。艾米麗說:“你不需要從工作中找到目的,但目的能讓你有活下去的意義,有驅使你向前行的「理由」。”所以,不要湊合你的工作。找一份自己覺得有價值,能貢獻自己價值和力量的工作很重要,這涉及到我們活著的質量如何。“第三根人生意義的支柱是超然。”“超然的狀態是很少見的時刻,在這個時刻中,你超脫了日常生活的喧囂擾攘,自我感正在漸漸消褪,你會感覺到和更高的現實產生連結。”有的人在大自然中獲得這種感受。有的人則在沉醉於藝術的欣賞中感到超然。還有的人在自己的宗教信仰裡感到自我的超脫。第四根支柱就是說故事。說一個關於你自己的故事。“用你人生中的事件來創造一個故事,能讓你看得更清楚。它能協助你瞭解你是怎麼變成你的。但我們通常沒發現,我們故事的作者就是自己,且我們可以改變說故事的方式。你的生命並不只一連串的事件。即便你被事實給限制住,你仍可以編輯、詮釋、再重新述說你的故事。”艾米麗舉了一位叫做埃梅卡的年輕人的例子,他因為打美式足球而癱瘓。在受傷後,他的內心對話是這樣的:「我打美式足球的人生是非常棒的,但看看現在的我。」像這樣說故事的人──「我的人生曾經很棒,現在卻很糟。」──說這種故事的人比較容易焦慮和沮喪。埃梅卡有好一陣子就是這樣。但隨時間推移,他開始編造一個不同的故事。他的新故事是:「在我受傷前,我的人生沒有目的。我常去派對,且我是個很自私的人。但受傷讓我明白,我可以成為更好的人。」埃梅卡把他的故事進行改造,從而改變了他的一生。在對自己說完這個新故事之後,埃梅卡開始開導孩童,他找到了他的目的:服務他人。

心理學家丹麥亞當斯稱這現象為「救贖的故事」,用好的來救贖不好的。他發現,過著有意義人生的人,他們說的故事內容通常都是他們的人生由救贖、成長、愛來定義。在臨床心理諮詢中,我也發現了這一點,那些總說自己以前如何好,現在如何糟的人,他們很容易陷入抑鬱和焦慮中。A女士第一段婚姻因為自己年輕而草率離婚,第二段婚姻也不幸福,丈夫不思進取,一直沒有穩定的工作,兩個人還衝突不斷,總是吵架,丈夫還有暴力傾向,每次吵架時會摔東西。A女士和我做諮詢的時候,正在糾結要不要離婚。她和我說的故事總是:前夫對她如何如何好,現在這個丈夫對她如何如何糟。於是,她無法抑制地陷入自責與悔恨中,怪自己做錯了選擇。B小姐和我做諮詢的時候,在工作上遇到瓶頸,她28歲,單身未婚,環顧四周,同齡人都已結婚生子,或者事業發展得不錯。她和我說的故事則是:曾經自己是學霸,長得也比較好看,現在自己過得卻很糟,事業、家庭都沒有,而那些當初不如自己的人,現在都過得比自己好。B越是去說這個關於自己的故事,肯定內心越痛苦。因為她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過去,而且她拿自己的失敗和別人的成功進行比較,這樣只會導致自己更痛苦。A和B的故事都是“我的人生曾經很棒,現在卻很糟”這一版本,這樣的版本會讓我們陷入無價值,失落挫敗的痛苦。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講,A和B都陷入到“以偏概全”的錯誤認知思維中,用簡單片面的失敗概括了自己幾年複雜的人生。你的經歷其實有很多,如果你只選擇用最糟糕的部分來講訴你自己,那你只能拼湊出一個糟糕的人生。人生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很多時候人生沒有絕對的真相,而是你如何建構一個真相。你選擇不同的視角看問題,你就會講訴一個不同的人生故事。舉我自己的例子:版本1:作為農村孩子,因為高考沒有考好,失敗了兩次,所以我上不了好大學,只能讀專科。因為沒有好文憑,我只能畢業後在小公司上班,一個月拿1500塊的薪水。因為起點低,學歷差,需要辛苦打拼十年才得到別人早就擁有的東西。我也可以講另一個版本2的故事:作為農村孩子,因為高考失敗了兩次,我選擇了自考本科。因為自考廣告學的經歷,讓我懂得自學和自我教育,讓我知道一個人其實可以有很多的選擇,你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的做的事情,而不是被專業、被學歷限定住。努力十年才得到別人早就擁有的東西,讓我看到自己的潛力,讓我為自己的奮鬥感到驕傲。從這個角度,我感謝兩次高考失敗的經歷,促使我過上更豐富更有意義的人生。你喜歡哪一個故事呢?我曾經也因為高考失敗自怨自艾了很久,怪上天對我不公,怪我自己不行……後來,我決心花時間慢慢改寫自己的故事。同樣的經歷,我們可以經由自我的選擇,講述不同的故事。

那是什麼讓人們改變了自己的故事?你可以找心理諮詢師幫助你,也可以靠自己做到,你需要完整地反思你的人生,你的關鍵經驗如何造就了你,你曾經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你不可能一夜就改變你的故事;過程可能要花好幾年,且很痛苦。畢竟,我們都曾受過苦,也都在掙扎。但擁抱那些痛苦的記憶,能帶來新的洞見與智慧,讓你能找到那支撐著你的「善」。”心理學認為,人生本沒有意義,你說它是什麼就是人生。如果我們學會用救贖、成長、愛來定義自己的人生,講訴自己的人生故事,我們的人生將會變得更快樂更有意義。新的一年,願你的人生更有意義,願你講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的人生故事。注:文章引用部分來自TED演講影片:怎樣的人生更有意義?這裡有4點建議原標題:《人生意義的四大支柱:歸屬感、目的性、超然、說故事》

56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樹葉談春 ——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