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此,很多人都喜歡和我相處,覺得很舒服,不怕冷場,拋梗接梗都很流暢。
說得好聽,我可以稱一句細心,總能體察到別人的情緒;實際上我深知,如果我不能讓別人快樂,那麼別人的低沉一定會影響我,所以為了我的快樂,我也竭力不讓這種情況發生。
昨天高中同學約我看電影,我陪著二刷了《送你一朵小紅花》。院線電影就算再好看,總歸是知道了劇情,淚點和笑點都熟記於心,所以二刷開始時,我覺得有些不耐煩。但是想到身邊的同學還沒有看過,如果我玩手機一定會掃了他的性質,於是我仍舊聚精會神的盯著大熒幕。
看了一會兒後,易烊千璽細膩的演技又將我代入到了情境之中,我的逐漸完完全全投入到了電影之中——可是身邊的同學連續打了三個哈欠,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我不禁走神,心想:他是不是覺得這部電影不好看? 時刻注意別人情緒的習慣又上來了,我每隔幾分鐘就扭頭看看同學,確認他沒有睡著。
他時不時低頭玩一下手機,我心驚呼,您不是沒看過嗎,咋不如我一個二刷的電影看得認真?可我轉念一想,也許是因為錯過了開頭,他搜電影介紹在補劇情吧。
整個《小紅花》的觀影體驗,由於身旁人顯得興致缺缺,不由掃了我的興。
無獨有偶,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今天看《唐人街探案3》,旁邊的閨蜜從開頭就吐槽起了電影的收音、笑點尬,遇到無趣的鏡頭還低頭玩手機。
一開始我還跟著應和,但或多或少想要認真看電影的心情受到了影響,這不是《小紅花》觀影體驗2.0嗎?
“你不要管別人對這部電影感不感興趣,好好看你的就行了。”在某個瞬間,我心裡對自己說道。
說來奇怪,心裡有了這句話後,電影的後半程我果真沒有理會閨蜜不時的走神,認真的看完了劇情。
這兩次看電影事件給了我一個啟示:我們不能控制別人的心情和行為,但我們可以讓自己的情緒不受影響。情緒的感染非常即時,但情緒控制不就是意識到了這種即時後,選擇跳出這個感染圈嗎?
每個人都會在人際交往的處事方式中,有自己不同的性格脾氣,而某個行動可能會引起別人心中的想法。
仍舊是一次看電影,不過是線上連麥。四個女孩一起看電影,一個女孩發現放的電影不好看,看了十分鐘直接退出了房間。倒不是說應該勉強自己看自己不喜歡的電影,只是當時女孩直接的行為,多少讓我感覺心裡有些不舒服。
人際交往中很多微小的瞬間,藏著這種瑕疵,大家和而不同的性格相碰,一面碰撞出火花,一面磕絆出裂痕。更多時候別說裂痕,甚至摩擦都算不上,只是一些細節讓人心裡有了想法,不至於非說不可,但是事後想起這類細節,自己心裡還是有些難受。
此刻再想起看電影串起的三件事,我發現了自己為小事影響心情的原因,都在於兩點:
一、預設了別人的行為。
上電影鑑賞選修課時,老師教我們,電影和電視的區別就在於,後者就算跳著看,也能串聯起劇情,而電影看漏了哪怕一幀,都有可能看不懂後面的劇情。
一個緊湊,一個鬆散。基於此,我預設看電影的正確開啟方式,應該是雙眼緊盯螢幕,心跟著電影走。
可我忽略了電影本身質量有高低,低的可能讓人看不下去,人也可能疲勞,一個半小時緊盯螢幕會困也屬正常,也有人注意力就是容易分散,不管是做什麼都喜歡分一下心。
我憑什麼覺得,別人就該像我想的那樣對待電影呢?這是我的預設出了問題,以我自己的處事方式衡量別人的行為。
二、不能讓自己情緒獨立。
即便我和別人一起看電影,我看電影和身邊人看電影,也是兩個獨立的行為。
如果電影的情節讓我發笑,但別人無感,這才是個體笑點差異的正常體現。同樣,我可以喜歡眼前這部電影,別人也可以覺得這部電影做作尷尬,別人不會因為我喜歡就改變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看法,那憑什麼別人不喜歡我就也應該更改自己的喜歡呢?
在被別人的情緒和看法影響之前,問問自己,誰該對我的情緒負責?是我自己的判斷和喜好,還是別人的看法和喜好?
如果該對自己情緒負責的,應該是自己的判斷和喜好,那麼別人對電影的看法和喜好,又憑什麼可以影響我呢?
看電影是件小事,但是左右自己的心情是件大事。照顧他人情緒是個不錯的優點,但是一定要記住,不被他人的情緒影響,是更棒的優點。
與人相處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除了有舒服、快樂、互利、面子過得去等基本原則外,還要靠摸索、總結和自省填補很多具體問題中出現的溝壑。
讓別人舒服,幾乎已經成為我們溫和天秤座的本能了,往後的日子裡,我們要學習更多的,是讓自己更加舒服。
————————END————————
作者簡介:
阿婉,98年生人,生活觀察家,未來的英語翻譯。
為了寫出有質量的文章而耕耘ing
不無腦追熱點,寫靜水流深的生活軌跡。
如果能指點一下我寫的怎樣,更感激不盡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