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在人生這座修羅場中,我們總會遇到不同的際遇,或繁花似錦,如意順遂,或風狂雨急,荊棘叢生。
誰都不能保證自己的人生能夠一帆風順。關鍵是跌倒了之後還有沒有勇氣、有沒有能力爬起來。
而比勇氣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人的心態。在失意麵前,最害怕的不是身上一無所有,而是心靈失控,在頹廢、憤怒中把自己推向了更深的深淵。
0122歲——生意失敗;
23歲——競選州義員失敗;
24歲——生意再次失敗;
26歲——戀人去世;
27歲——精神崩潰;
29歲——競選州長失敗;
31歲——競選選舉人團失敗;
34歲——角逐國會議員失敗;
36歲——角逐國會議員再度失敗;
39歲——國會議員連任失敗;
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
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
49歲——競選國會議員第三次失敗;
51歲——競選美國總統成功。
認得出這是美國曆史上哪位偉人的人生嗎?
沒錯,這就是美國總統阿伯拉罕·林肯充滿挫折的傳奇人生。
面對失意,林肯從不言棄,這就是他最終成為美國偉大總統的強大動力。
失敗,像劈頭蓋臉的一桶冰水,從頭淋到腳,讓身體冷得顫動,心靈痛得震動。
然而,失敗引發的心靈的陣痛,迫使我們反省,重新認識自己。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曾經說過:“痛苦是產生智慧的根源。”
編劇六六曾說:“人的一生是一條上下波動的曲線,有時候高,有時候低。低的時候你應該高興,因為很快就要走向高處,但高的時候其實是很危險的,你看不見即將到來的低谷。”
可往往許多人,享受得了住高處的喜悅,卻受不了低谷時期的黯淡。
安徒生的童話,世界上很多人都喜歡,我們只看到他閃光的一面,可是誰知道他一生當中經受了多少屈辱?
安徒生出生於一個鞋匠家庭,14歲時就出去謀生。當時他一心想當演員,可是別人卻認為他是個神經不正常的小乞丐。無奈之中,他到一傢俱店當學徒,受盡了欺凌。
後來,他嘗試寫劇本,又有人百般地嘲笑他,說他只會吹牛。這些侮辱深深地刺傷了安徒生的心,但是他從來沒有灰心喪氣,更沒有產生絕望的念頭,而是自己更加努力,終於成為聞名於世的童話大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生在世不總是一帆風順和美妙動人的。”
是啊!人生之路總是坎坎坷坷,人生之路總是荊棘叢生。
在這不完美的世界裡,誰能沒有失意時呢?
因此,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最需要控制好的是自己的心靈,尤其是當人生失意的時候,往往會產生濃濃的挫敗感,這個時候,一點小小的火星就能在人心裡燃起一股無名火,這把無名火如果不能控制好的話,既燒傷了別人,也燒傷了自己。所以,最重要的是,即使在人生最失意的時候,也要控制住自己的心靈,壓制住心頭的那股無名火。
02一個囚犯被關在一間非常狹小、連腿腳都伸展不開的監牢裡,他覺得住在裡面很難受,簡直就是人間煉獄。於是,這個囚犯的心中充滿了憤恨與不平,備感委屈和難過,每天都在唉聲嘆氣和抱怨中度過。
一天,一隻蒼蠅從窗外突然飛進了,嗡嗡地繞著囚犯亂飛亂撞,讓人無比心煩。
囚犯心想:我已經夠煩的了,這個討厭的傢伙又來煩我,實在氣死人了,我非捉到你,把你的腸子扯出來,繞著你的脖子打個死結,世界就清淨了!這樣想著,他開始動手捕捉,但蒼蠅卻機靈得很,每次都跟逗他玩似的,眼看快抓住了,它卻又飛走了。那囚犯手腳並用,折騰了老半天,累得他氣喘吁吁,還是沒能抓住這隻蒼蠅。
於是他感慨地說,這囚牢也太大了,要是能再小一點,我看你能往哪裡跑!就在這句話出口的瞬間,他悟出一個道理:“原來我的牢房並不小,小的是我的心,所謂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啊。”
所以,當一個人身在一個自己無能為力改變的環境中時,愁眉苦臉或者大發雷霆,更會增加心中的不快。不如將心胸放開,不去在意那些小事,這樣解脫的不僅僅是精神,還有心靈。只要心靈不失控,人生總有挽回敗局的時候。
心外世界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世界。一個胸襟寬闊的人,縱然住在一個小小的囚房裡,亦能轉境,把小囚房變成大千世界;而一個氣量狹小、不滿現實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樓裡,也會感到事事不能稱心如意。
所以,最可怕的不是人生失意,而是心靈失控,只有讓我們的心放寬,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才能掌控住自己的人生。
可以說,人生最聰明的態度就是:改變可以改變的一切,適應不能改變的一切!
人人都有兩個門:一個是家門,成長的地方;一個是心門,成功的地方。
能趕走門中的小人,就會喚醒心中的巨人!先愛自己而後愛人!
要想事情改變,首先自己改變,只有自己改變,才可改變世界。做個生活的欣賞者,才能看到更多的美和善良。這樣的你,才能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就像一臺場,在臺上本色出演的是我們自己,在臺下編劇導演的也是我們自己。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只有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困難。
03古人常說,“鬱郁於心。”
人生的境界,說到底還是心靈的境界。
若心胸放寬一點,恩怨看淡一點,為人糊塗一點,則人生大有可為。
那些個凡事都要爭個對錯、辯個高低的,最後受傷害的只會是自己。
《道德經》有言:“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明代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雲:“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跟。”
人之一生,難免有浮有沉,不會永遠如旭日東昇,也不會永遠如低谷暗淡。一浮一沉,正是磨鍊,正是寶藏。
以理性冷靜的姿態面對失敗之事,以曠達的心性格局觀望人生逆旅,為心靈鬆綁,為生命蓄能,活出自在,活出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