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人生來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定位和角色。但每個人都不能走進你的內心。

你的孤獨只能自己戰勝,否則你會虛弱無比,你會失去邊界,你會無聲無息地迷失和坍塌。我能做的只有幫你認清孤獨和煩躁。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

煩惱

不知道你是否也會偶然間就開始莫名的煩躁,不知為何,也不知從何而起,甚至你都不知道怎麼了就開始煩躁。

孤獨嗎?其實也沒有,或許有一點。可是這又和煩惱扯上關係,為什麼會附帶煩惱呢?

我來講講關於我的部分孤獨經歷。

其實有時就想自己一個坐一坐,一坐就一個下午了,甚至有時早上醒了,就是不想起來,不想做什麼,就是想躺著。

窩在被窩裡,啥也不想,就靜靜地看著升起的太陽,將那光明撒下人間。

陽光從窗戶射進,在地面上折射出五彩斑斕的顏色,那一刻,我的心裡是寧靜的。

不過這樣的我,

就因此而賴床了?而且,理由還特別充足,就是好好把握自己一天中唯一寧靜的時刻。

但是,每天,都感覺自己的時間被虛度,讓焦躁,不安,煩惱,易怒,恐慌等情緒支配著我。

導致有時麻煩事所 產生的焦躁和煩惱突然湧上來,讓我直接就崩潰。

不過,現在我們開始慢慢分析一下。

我,或者你。

為什麼會煩惱呢?

“因為我們是人,如果沒煩惱就不是人了 只要一個人有思想就會煩惱,越想越煩,不過只有這樣你才能感受到笑容的意義啊!

,都說兒童時代沒煩惱,是有的呢,我小時候就想自己怎麼還不快快長大,每天都會擔心現在看來一些 因為人是個多情的物種。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

從這裡看得出,煩惱都是有根源的,但是,莫名的焦躁和煩惱又是什麼回事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體內有各種生物鐘,並有各自的迴圈週期。如智力生物鐘為33天一迴圈,情緒生物鐘為28天一迴圈,體力生物鐘為23天一迴圈等。

所以人有時感覺情緒波動和心情煩躁是很正常的。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的生物節律,但可以透過調節緩解不良情緒,縮短情緒波動的時間,減少心情煩躁帶來的不良影響。

這段話簡而言之就是:你需要忙碌起來!同時也需要快樂。

因此你應該學會快樂:快樂是一種心理感受。要不要快樂由你自己決定。懂得快樂、善於快樂實在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一種氣魄。

快樂有時就像在天上飛的風箏一樣,雖然有時你看不見它,但線在你手中,它不會飛遠,只要你願意,快樂就會隨時圍繞著你,直到永遠。

擁有了一顆快樂的心,你就知道,快樂是無處不在的。有人說痛苦,痛苦。其實痛苦和快樂原來是一對孿生兄弟,不同的只是在於你的選擇。

就好像冬天和夏天一樣,如果你選擇夏天,認為夏天會給你帶來快樂,然而冬天定會來臨,它並不會給你帶來不幸和痛苦,只是你選擇了夏天而拒絕了冬天,

所以才有不幸和痛苦的產生。其實,不管是夏天或冬天,對你來講都沒關係,不同的只是你的感受。只要你擁有一顆快樂的心,別讓世俗的塵埃矇蔽了眼睛,

別讓太多的功利給心靈套上了沉重的枷鎖,你就會發現快樂如同星星點點般密佈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唾手可得。

快樂就是與夥伴朋友們分食一袋話梅,一袋果凍恩還有很多但在N多的選擇中,快樂就是一件簡單事情都能讓你感到無比的幸福!

快樂是在和朋友一起喝酒聊天然後在出去瘋狂地大叫的時候。

快樂的是你終於理解父母是怎樣的疼愛你的時候。

可是當你知道自己暗戀了好久的 心上人同樣也在暗戀自己的時候。

快樂是在找工作碰壁的時候聽一家公司的負責人對你說:"你被錄取了。"

快樂是正走在路上口渴的難受然後你看到一家冷飲商店快樂其實快樂很簡單。

一個人,成熟個體,缺少忙碌,久而久之就會莫名焦躁,煩躁,易怒,就是感覺自己很閒,無所事事以及自己感覺不開心。

對於任何人來說,他的煩惱大多數都在於他的閒。

之前我們找過:為什麼會煩惱呢?

小時候也會有煩惱,小時候想著長大,長大了想著小時候,你會渴望變化,但是變化之後你又想要回到之前。

就是因為沒有渴望有,有了以後,發現沒有其實才是好的。

就像窮人孩子渴望富裕,富人孩子渴望親情。你所覺得觸手可得的,對某些人來說就是窮其一生。

所以,你有什麼好煩惱的呢?

你閒的發黴,渴望忙碌,他腳下起火,忙得飛起,渴望休閒。

誰又是誰呢?

因為我們是人,如果沒煩惱就不是人了 只要一個人有思想就會煩惱,越想越煩,不過只有這樣你才能感受到笑容的意義!

有時間,你就對著鏡子好好看看自己,別對那張臉感覺陌生了。笑一笑,對自己心中留下最美的一面!

在這裡,也扯上一點感情的小經驗:

新鮮感很好,但是卻怎麼也抵不過回憶的一棒。新鮮感不是和剛認識的人做做過的事所締結的,

而是和相識的人,做未嘗的事產生的。

感情中的煩躁很多,都是來自猜忌和懷疑。

我們阻止不了這個城市的焦慮,似乎每個人都被不同的習慣控制著,我們怕孤獨,怕自己做得不完美,最後習慣了自己也變成一種習慣。

記得微笑,也要記得做個好夢!

對了,春節快樂!

8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心安處 即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