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堆糖(侵刪) 文:小夢
有人回答說:“不是春晚不好看了,是我們的審美變高了。對於過年的期待變少了,自然年味兒跟著就淡了。”
小的時候,一年到頭就盼著能過節。可以放假,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吃,還有長輩給的紅包拿。
如今,我們成了給紅包的那些人,一年到頭,辛苦不說,兜裡也並沒有剩下什麼,感覺自己又白忙了。
最關鍵的就是,好像我們越長大,就變得越不快樂。又或者說,快樂這件事,變得越來越難了。
1.我們都長大了往年的時候,總是期盼著能夠早點放假。現在卻發現,放假不過是讓日子換個方式忙起來。
仔細想想,你有多久沒有睡過一個自然醒的覺了?上一次發自內心的笑是因為什麼,你還記得嗎?
小時候總是盼著長大,長大了才發現,當個小孩子其實沒什麼不好的。至少自己曾經沒有那麼多的煩惱。
現在的我們,習慣了車廂的後排座,耳機就是隔絕世界的最佳方式。除了必要的時間,更多時間都變得沉默寡言。
網上看到一句話:“父親對女兒說,我的小姑娘長大了,可是好像也變得不那麼快樂了。”
其實,不是不快樂,而是太多的事情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我們想要的太多,獲得的太少,付出的太多,收穫的太少。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或許已經成為自己當初最討厭的那種人。可是,這些生活給我們帶來的改變,我們卻始終無可奈何。
2.懂事的孩子,沒糖吃總有人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長大了才發現,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那個懂事的孩子。
曾經周圍給自己的評價都是:‘樂觀開朗’‘積極向上’,如今卻都變成了‘陰沉苦悶’‘沉默寡言’。
如果可以的話,誰不想成為那個有人哄的孩子?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這樣的成長條件。
沒有傘的孩子,只能在雨中奔跑。受過傷的孩子,才會害怕韁繩變成蟒蛇。因為沒有辦法,所以才逼著自己長大。
我從不同意什麼感同身受。這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沒有辦法嘗試同一種完全相同的苦痛,所以,沒有人可以做到感同身受。
所以,每個人終歸都要自己長大。像雄鷹一樣,墜落山谷,被樹枝劃傷臉頰,拼命煽動雙翼,學會自己飛翔。
3.懦弱和自卑,都不是天生的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的家長們都不擅長誇獎自己的孩子呢?”
我想起了《小歡喜》裡的喬英子和母親,英子知道母親愛她,也曾經為了母親做了很多事情,可是母親卻從未感動過。
在母親的眼裡,英子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她不需要一個夢想,她需要一個光明的未來。這種日漸加劇地否定中,英子漸漸習慣了封閉自己。
在醫院裡,當英子被確診患上抑鬱症的時候,她的母親慌了,她從未想過,自己的行為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我們不是不快樂,只是找不到曾經遺失的那些快樂。或者說,它們被落在童年了,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4.日子還會繼續的不管成長後的我們是變得畏首畏尾了,還是變得勇敢了。不管我們是快樂還是難過,日子總會繼續的。
我們還會遇到熱愛的人和事,會去看自己期待的風景。表情不重要,心情也可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
你的人生,才剛開始呢。不幸和困苦都會過去。即使你不快樂,也要記得看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