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目的是成功,那麼靠別人成功,真沒什麼不對的。
(觀點來自《人生定位》)
這個世界特別推崇個人努力,每一位成功人士在自傳中也都將自己如何如何奮鬥的過程加以濃墨重彩。
然而,努力必然會成功嗎?
曾經我以為,
目標+努力=成功
然而,《人生定位》這本書告訴我,我錯了——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目標明確且足夠努力的人了,但是他們並沒有成功。
1、看過田樸珺的書《習慣就好》,她自稱獨立女性,獨立到在節目中說“我發誓,我這輩子,不要依靠男人”。
但是她的行為卻讓人存疑。
我更覺得,小田這樣說,是不是急於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呢?
然而她的這種“證明”,不但證明不了自己的獨立,反而讓人們看到了她的不自信。
急於撇開和他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好顯得自己很了不起,事實上,這樣只能讓自己顯得很滑稽,骨子裡的不自信已經暴露無遺。
這種不自信就是怕被人說三道四,怕被人說她沒能耐,怕被人說她“還不是靠男人才有今天”。
而鄧文迪好像就從來沒有說過類似的話。
其實我也是個挺不喜歡靠別人的人,往往我們這類人,都覺得自己有點才華,所以不需要靠別人,自己就能發亮。
然而,如果真的自命清高不靠別人,就不要做出靠別人的事情;
或者你依靠別人了,那就不要再立牌坊說自己絕不要依靠他人。
所以田的行為讓人不爽,而鄧文迪沒有遮遮掩掩反而更勝一籌。
另一方面,我們大部分人都在努力追求自己所定義的成功,一個扎心的事實就是,有很多明顯不如我們的人,卻很輕易地獲得了成功,而我們還在奮鬥的路上。
往往是,我們能夠接受那些比我們努力比我們優秀的人獲得成功;
卻很難接受能力或者努力程度不如我們,卻比我們還成功的人。
於是,這個世界上有3種人:
第一種人,會對借他人成功之事嗤之以鼻,自己也會只信奉個人奮鬥;
第二種人,會一邊利用別人,一邊再給自己立個“只靠自己”的牌坊;
第三種人,會大大方方地利用別人,不在乎外界的流言蜚語。
2、《人生定位》這本書的作者是“定位”理論之父里斯和特勞特。
他們的理論被很多龍頭企業包括阿里、IBM、西南航空、西貝餐飲、立白等當做真理,而這本書所針對的受眾不是企業,而是個人——教你如何攀上成功的階梯。
“更努力地工作、更堅定地相信自己、更積極地思維、單憑這些都不能讓你攀上成功的階梯。”
成功要依靠的是外力。保持開放的心態,把握運氣,才最有可能邁向成功。
作者在書中用了一個比喻:
“最好的騎師未必能贏得比賽,而能贏得比賽的騎師通常都擁有最好的賽馬。”
你必須找到並駕馭你的賽馬,你才能通向成功。
這裡的賽馬既可以是公司、產品、創意、也可以是你的老闆、朋友、配偶和家人。
所以從作者的觀點看,鄧文迪這樣的成功方法,一點問題都沒有。
靠別人成功的行為,該支援啊。
3、馬丁·布伯的書《我與你》揭露了這個世界的本質:關係。
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關係有兩種:我與你、我與它。
我與它——當我將你視為我達成目標的工具或物件時,你在我這兒就淪為了“它”,這時就構建了“我與它”的關係;
我與你——當我放下我的所有預判和期待,帶著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時,這時就構建了“我與你”的關係。
顯然,如果為了達成目的而與某個人建立關係,那麼這種關係就是“我與它”。這時那個被利用的人就具有了“物”的屬性。
然而,金錢也許能買來婚姻,但是買不來愛情。
如果為了成功而建立戀愛關係,那麼也會為了成功而毀掉戀愛關係。
沒有人願意要這樣的戀愛。
所以,靠別人成功,如果是利用了別人的感情,你本來對人家沒什麼感情,卻為了達到目的而非要製造感情,那麼這樣的行為,我還是反對的。
畢竟,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單純取得事業或金錢方面的成功,不一定能帶來長久的快樂。
人生應該為了快樂,而不是為了成功。
同樣,人生快樂了才是成功的,而不是成功了就一定快樂。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