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帶孩子游了下問津書院,裡面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之所以選擇遊問津,可能還是緣於有家鄉情節,問津離我老家二三里,我小時候還在問津裡面上過學。
賦予過的感情,經歷過的歷程,即便時過境遷,總能牽動心裡最為柔弱的溫情。
問津來過幾回,看和觀望已顯得微不足道,也無新鮮和好奇感,溫存一下,貌似在追逐一種永遠逝去的親情和回憶。
我愛回憶,也喜歡向望,都說活在回憶中的人活不出未來,我覺得沒有昔日的靈魂,未來也蒼白無洞。
看著遊玩的人,男女老少,個個笑容滿面,特別是看到和我逝去的伯年齡相仿的人,我就想起了我伯。
逝去的人已逝去,煙消雲未散。
活著的人在傷感,往事重翻新。
我伯,一個命運不濟的苦命人,生前最欠缺的是親情和享受。
我說命運不公,你會說事在人為,命由我定,但的確命運公麼?我伯一生勤扒苦做,忠厚老實,一生單身不說,晚年更是淒涼和滄桑,中風弄得半身不遂,在床上折磨得燈枯油盡。
想想一個生命堅強的人被病魔磨得動彈不得,他卻沒有半點怨死之言,總記得他臨死之前曾對我說過一句話,他話,這社會多好啊,要是多活幾年就好了,對活的懷念對一個半生不逐的人來說是多麼的彌足可貴。
能夠想象,一個從大集體走過來的人,受過苦,捱過餓,當然珍惜當下的生活。
如今社會多好,豐衣足食,盡是享受,享受著美食,享受著祖國的繁榮,享受著科技發達帶來的便利。
伯的一生盡現滄桑,單身一身,他每年忙到年三十,初一上午睡覺,以前年少不懂他為何這麼勤勞的人總選擇初一睡覺,初一都出來串門拜年,他卻關門閉戶,後來成年後才理解,因為家家熱鬧彰顯出他的孤獨,那份孤獨感無人體會,只有關起門來慢慢體會和排斥。
初一下午,他才出門在他相好的幾家坐下,聊聊天。初二便又重啟了他農活的生活。
生活就是這樣,擁有時不覺得,失去後盡是遺憾,年少不懂事,不懂得維繫和撫慰親情,失去後,才覺得珍惜當下是義不容辭的事,歲月是奔騰前往,老年人的生命是在減法中貽盡。
置身於問津聖地的熱鬧常景,陽光明媚,歌聲起伏,歡笑聲跌宕,但心情憂傷,所有的熱鬧屬於別人,唯有那份淒涼屬於自己,如果伯活著,問津離家這麼近,他定會走來一起湊湊熱鬧,他生前愛人情愛熱鬧,聽說我來了,他一定會蹣跚著熱情和希望,欣喜前來。
可惜,生命不能重來,他走後給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課是,好好珍惜身邊人,不要讓自己擁有著子欲孝而親不在的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