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顏色的組合指出我們生命的三種層面。讓我們以三個腦來比喻和了解:智慧的腦,情感的腦和本能反應的腦。智慧的腦 -- 位於頭部之上,是我們思考的地方。 情感的腦 -- 位於橫隔膜附近,是我們用來感受事物的部位。 本能反應的腦 -- 位於骨盆區域,是我們情緒被餵養的地方。當這某件事發生的時,我們並不需要去想,或者感覺應該要如何去做,一切就這樣發生了。這有點像在學習騎腳踏車。最後,在經歷了所有的學習階段之後,所有的技巧和反應就會變成自發性的。如果我們將這些腦想像成了個缽(碗),將能量想像成泉水,在思考,感受和本能反應之間流動著, 就像是噴泉的水,由上一個缽流向下一個缽一樣。
一個人的能源就是我們轉世之星的金黃色能量。當內在的智慧(金黃色)找到空間,並透過心(綠色)去表達時,我們感受到快樂與和諧。 在這個狀態中,這個31號瓶可以幫我們找到個人的能量點,一個自然的地方,那是我們感到愉快和特別有(連結)的地方。
存在力是內在自我的外在表現 --帕迪
看到演員朱麗安.摩爾的影片《依然愛麗絲》,朱麗安.摩爾在影片中出演身患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的女主人公而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時代週刊》影評人理查德.克里斯在評價這部電影時寫道:“美國最偉大的女演員把這個有關忘卻的悲劇變成了一場與病魔的抗爭。。。。 摩爾是愛麗絲完美的化身,她不但在鏡頭面前從容不迫,對角色的詮釋也無可挑剔。” 2012 執導由朱麗安主演的電影《梅茜的世界》 戴維.西格爾說道:“表演的時候,她非常信任自己的存在力。。。 但是她一旦離開鏡頭,她就恢復常態了。”她上鏡不恐懼,表演時不焦慮,結束時不遺憾。
我們因自身的存在而信服。 --- 活爾特 惠特曼
大多數人在面試,試鏡,與人約會,發表演說,在會上或班裡發言,以及在晚宴上與人辯論之後,都會有這種詞不達意的感受。
因此,在機會的大門向我們敞開之前,我們已經被深深的恐懼和焦慮所包圍了。在這種心境下進入一個讓人高度緊張的環境,我們註定會沮喪地離開。
“要是我當時記得說這些該多好。。。 要是我這麼做該多好。。。 要是我能從容地表現真實的自己。。。” 當我們忙著事後反思,應付大腦中不停旋轉的倉鼠輪(即對當下所發生的一切進行混亂的,狂熱的,自我懷疑的分析)的時候,我們就無法做集中精力與人交流。 我們可能會陷入一種過度敏感的緊張狀態,於是變得不知所措。準確地說,在最需要保持冷靜的時候,我們表現得最不冷靜。
正如阿倫 瓦茲 在他的著作《心之道:致焦慮的年代》中所寫的那樣:“要領會音樂的奧妙,你必須用心聆聽, 如果你聽音樂的時候想“我正在聽音樂,”你一定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同樣,如果你在應聘的時候想“我在面試,”你就無法充分理解面試官提出的問題,就不能表現出你最真實,最敏銳,最果敢,和最放鬆的自我。
瓦茲把這種對未來某些時刻的焦慮描述為:追逐“不斷後退的幽靈,你追趕得越快,它就退得越快。” 我們任由這些幽靈在事情尚未發生時就跟隨我們,自始至終如影隨形。
人類的挫折感和日常焦慮源於我們對未來生活的傾向,而未來是抽象的。 我們放棄存在力的主要模式是透過離開身體,撤退到內心世界來完成的。不斷地權衡利弊,自我評估;各種想法,預測,焦慮,評判摻雜在一起,思緒萬千;不斷地探求體驗的本質。
我們看到事物,感知到事物, 就知道事物是存在的。當我們感覺個人力量很強大的時候,存在力就出現了, 它讓我們敏銳的察覺到自身最真實的感受。在強勢的心理狀態下,即使身處通常讓我們感到有極大壓力和無助的環境中,我們也能保持存在力。當我們感覺到存在力的時候,我們說的話,面部表情,肢體動作都渾然一體。這種內在的和諧是可以感知的。因為它是真實的。這也是它讓我們難以抗拒的原因。我們尋找存在力不是為了發現自身的領導能力,發掘自己外在的潛力,或者是刻意設計我們給他們留下的第一印象,而是為了和自己建立真實,有效的聯絡。
生命最好的著力點就在當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會為一點小事分心,很難集中專注力, 或者即使集中了也很快就會走神?我們是否在工作中提不起精神,不時地打哈欠,犯困,而該休息時又生龍活虎,精力充沛?我們是否總是同時處理多項任務,在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又急著抓起另一項?其實,良好的專注力是我們最有利的武器,無論在工作中,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都能讓你事半功倍,精力和時間都得以節省。
保持對專注力的良好控制常常需要“靜觀”。 所謂靜觀,就是當你想把專注力集中在某件事物上時,它就能聽話地集中在那裡,而當你想要讓專注力轉移到別的事物上時,它也會隨你心意地發生轉移。
當你的意識在靜觀狀態下保持穩定時,你的專注力也同樣保持穩定:不會被那些突然闖入你感知空間的各種事物所牽引或者劫持,能穩穩的定住,不會動搖。專注力就像聚光燈一樣,它照進你意識時的哪一塊,哪一塊的神經聯絡結構就會得到強化。因此,強化你對專注力的控制能力是最佳化和重塑大腦與意識的最佳方法。
專注力又稱注意力,指一個人專心於某一事物,或活動時的心理狀態。人的注意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注意力缺陷,常常是許多學習差的學生的共同特點。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腦進行感知,記憶,思維等認識活動的基本條件。 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注意力是開啟我們心靈的門戶,而且是唯一的門戶。
人類一直以來有一個基本的注意力紊亂的缺陷,只是在近幾年,西方精神病專家才認識到這種現象,而冥想成為了解決這一缺陷的最好的方法。
冥想,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它透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而增強自我認識和良好狀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科學家們開始對冥想進行正式的研究。 首先,印度有一個叫B.K. 阿蘭德的研究者發現,冥想者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以至於能夠讓自己陷入彷彿沉睡的狀態之中,即使是用溫度非常高的物品刺激他們面板,他們也不會有什麼反應。冥想者果真睡著了嗎?1967年,哈佛醫學院教授赫伯特。貝森專門進行了實驗。 他發現,冥想者冥想時吸收的氧氣比平時少了17%, 每分鐘的心跳頻率也少了三次,腦波也有所變化。 但冥想者其實並沒有真的睡著。為了進一步找出其中的原理,1997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神經學教授安德魯.紐伯格在實驗中發現,冥想的大腦在冥想時並沒有關閉,只是大腦頂葉使冥想者失去了對周圍事物的感覺,即大腦頂葉阻止了資訊進入的控制方位和時間。這一系列研究都證明:冥想者可以讓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這一研究成果意味著可以解決人類一直以來存在的一種注意力紊亂的缺陷。
正是這種心靈的自律行為,它可以使意識在十分清醒的狀態下,讓潛意識的活動更加敏銳與活躍。 冥想能提高我們潛在意識的力量。 具體地說就是可以讓我們的左腦平靜下來,讓意識自主地去聽右腦的聲音,這樣我們的腦波會自然轉成a波。當腦波呈現為a波時(特別是中間a波),想象力,創造力與靈感會源源不斷的湧出,此外對於事物的判斷,理解力都會大幅提升,同時身心會呈現安定,愉快的感覺。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不僅要上班,要照顧家人,還要料理各種生活瑣事。在繁雜的日常生活中,像僧侶們那樣冥想實在是一種求之不得的奢侈。 其實,當我們冥想時,我們的呼吸是有意識的,我們可以把意識帶入每一次吸氣和呼氣。所以,不論我們有多忙,也總能見縫插針地找到一些零碎的時間來冥想。也許是在雜貨店排隊時的5分鐘,也許是堵車時的10分鐘。也許是等電腦開機時的2分鐘,在這些空隙中,試著從“沮喪模式”調整為“冥想模式”。
我們應該在日常多進行冥想。比如:你可以透過冥想審視你的生活狀態,透過冥想讓自己變得可愛起來,透過冥想控制生活節奏,透過冥想回憶過去的快樂時光,等等。
存在力源於變化的積累。你不需要走一條朝聖之路,在精神上有所頓悟,或者追求一種徹底的內心轉變。
存在力關乎日常瑣事。它很普通,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只是在很多關鍵的時刻,當它暫時從我們身邊溜走的時候,大多數人仍然不知道如何將它召喚回來。再帶著遺憾,懷疑和挫敗感離開。相反,你會抱著這樣的想法勇往直前:我已經竭盡全力,已經充分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並向他人展現了真實的自我,也向自己展示了真實的自我。
將這瓶油塗抹環繞於身體的心輪與肚臍下方之間的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