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一、對抗貪婪和慾望的利器——知足、不淨觀

《史記》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見世人皆為一個“利”字趨之若鶩。不合理的慾望就像誘人的釣餌。比如明明已經衣食無憂,卻非要攀比、非要在偏離現實的條件下擁有更多更好的房子車子。比如明明這個人已經對自己很好了,卻還要索取更多更多的好。還有那些貪腐者不斷墜入貪婪的旋渦,貪腐數額之巨讓人不寒而慄。可見,永遠欲壑難平的是人心。只有最貪、沒有更貪,利益驅使下人性永遠沒有滿足的盡頭、如臨深淵。

相傳商紂王曾是節儉勤勉的君王,但有一天得到一雙精美的象牙筷子。所有人都逢迎恭賀,唯有大臣萁子憂心忡忡:“有了象牙筷子,就要有配套的牛犀角和美玉石打造的杯盞,有了美玉杯盤,就會有山珍海味、綾羅綢緞、高樓廣廈……”。果然見微知著的萁子預見了幾年後的現實:紂王逐漸變得荒淫無度、窮奢極欲。紂王在不斷滿足自己慾望的同時,勞民傷財,致使百姓怨聲載道。最後紂王在貪婪慾望中成了孤家寡人,赴火而死。

“人心不足蛇吞象”,佛說,有了貪念,就有了毀滅。

那麼,對抗貪念有什麼好辦法呢?

要知足常樂,抵制負能量慾望。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讓自己心安。

貪念的對治,佛教的方法叫做不淨觀。比如看到一個美女,但要想到這個美女將來也會變成一堆白骨,你看到她將來會面板變皺、腐爛、長出蟲子,最後變成一堆骨頭,也就不會有貪念慾念。禪宗裡有一個修煉法門,就是每天看自己的手,直到看到白骨出現為止,即修煉到白骨觀。當達到一定境界時,人所有的物質慾望就是一個“空”字,也就不值得你爭我奪,更不必去貪。

二、冷靜、寬容、慈悲——掣肘嗔念

憤怒心和仇恨心必然引起煩惱,就是嗔念。總是處在憤怒中的人,世界觀是扭曲的,他們存在嚴重的認知偏差。

90%的疾病與情緒有關。而憤怒這種情緒是養生大忌,天長日久會嚴重損傷五臟六腑的健康。美國生理學家艾爾馬曾經做過實驗,人每生氣一次時產生的毒素足以毒死一隻老鼠。

心理學有個叫“野馬結局”的現象:在野外,野馬經常會被吸血蝙蝠攻擊,野馬最後皆因失血過多而死。但是吸血蝙蝠的吸血量不足以致死,真正的致死原因是野馬被吸血後憤怒不已、不停狂奔,最後導致失血過多而死。這就是憤怒導致的結局。

嗔念往往釀成悲劇。2018年,一重慶公交車墜江,造成10餘人遇難。而事情的起因就是一女乘客錯過了下車地點與司機爭吵互毆導致。“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人在極度氣憤的時候,看所有人都是醜化的、對立的,而投射到她自己身上也是扭曲的變形的。

那麼,如何控制憤怒呢?

拿破崙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首先要學會冷靜:調整氣息,透過呼吸放鬆法讓自己鬆弛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冷靜下來去思考。

學會寬容大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懂得寬容的人都是智者。

佛教對嗔唸的對治,叫慈悲觀,要知道眾生皆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當你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想到他所處的艱難境地就不會為難他了。瞭解到他人之苦,有了同理心、有了共情之後,人會放下嗔念。

三、對抗執念的法寶——因果觀

執念就是一種痴念,我一定要擁有這樣東西或者一定要得到某個人就是一種執念。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絕對化思維,就是腦子裡始終充斥著“應該”、“必須”等詞語,一旦事情的結果與這種思維背道而馳時,就會感到難以接受適應。比如我一定要嫁給他、我一定要得到這個職位,而一旦事與願違就會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棄,陷入無盡的煩惱之中。

痴念的對治是因緣觀,有因才有果,種下什麼因就會有什麼果。因為他不再愛我了他才會離開我,因為我沒有盡最大的努力才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

圓音寺橫樑上的一隻蜘蛛修煉了千年有了佛性。一日一顆晶瑩剔透的甘露被吹到網上,蜘蛛心生歡喜愛上了甘露,可是不久甘露卻被風吹走了。於是她心生悵惘、煩惱不已。佛問她:“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說:“是未得到和已失去”,可是蜘蛛化名珠兒到塵世走了一遭後佛告訴她,這是她的執念,最珍貴的不是未得到和已失去。因為甘露是風帶來的,也是風帶走的,甘露只屬於風,因此不會愛上蜘蛛。而真正愛了珠兒三千年的是圓音寺門前的一顆芝草,他為珠兒不離不棄地守候了三千年。珠兒這才大徹大悟:“原來世上最珍貴的不是未得到和已失去,而是把握當下的幸福”。

“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放下執念、相信因果。如果想讓世界對我們溫柔以待,我們也應該溫柔以待這個世界。所有的繁花錦簇、碩果累累都是一個過程,都是自己精心播種澆灌所得。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把酒問花香,煩憂皆遠擲。”放下貪嗔痴,靜觀己心,積極對治,煩惱自然會煙消雲散。你會發現自己可以慢慢看淡得失,感情變得順其自然,家是燈火可親的地方,日子也會變得歲月靜好了。

9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一個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