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文 | 康康 編輯 | 太陽香氣、Leham

據統計,全球平均每1.85秒就有一個人死去。

生命無常,人生在世,無法逃避死亡這個話題。

但中國人向來忌諱談死亡,孔老夫子的一句“不知生,焉知死?”直接告誡世人:

先弄明白活著的事情,再去考慮死後的事情吧!

所以,自古以來,人們會更多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而大多逃避 “死亡”這個不吉利的命題。

殊不知,生和死本身就是相生相隨的。

人們長期對死亡的忌諱,往往更加深了對死亡的恐懼。

一旦不得不面對死亡時,大多數的人表現得那麼無助和幻滅,甚至導致加速了自己死亡的步伐。

生命是寶貴的,而死亡又不可避免,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應該如何正確看待死亡呢?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給出了一個四字答案——向死而生。

海德格爾在他的名著《存在與時間》中指出:

人只有在面對死亡時,才能真正領悟生命的真諦。

所以,他倡導用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去倒逼人們精神上的覺醒和成長。

這正如古人所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用“死”的威脅來激發“生”的慾望,在直面死亡中,獲得生存的勇氣,並促使自己更深入地去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1 向死而生,能獲得戰勝苦難的勇氣和信心

張愛玲說: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人的一生總得面對各種苦難,若沒有一份堅強的信念加持,一隻蚤子足以讓你厭棄塵世。

但人又是很奇怪的生物,當你不得不直面終極挑戰——死亡時,往往會生出破釜沉舟的勇氣,向死而生,與命運較勁,奏出最激越的生命華章,做人生苦難的擺渡人。

自稱“專職生病,業餘寫作”的著名作家史鐵生就是這樣一個人。

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鐵生,從21歲開始就因雙腿癱瘓被困於輪椅,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為尿毒症,靠每週至少3次透析來維持生命。

死亡離他這麼近,但他的精神卻始終飛揚著仰望星空。

史鐵生用筆作為與死亡抗爭的武器。

他從31歲開始寫作,到他59歲離世,短短28年的時間,給世人留下了豐碩的思想成果: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絃》、《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每一本書都寄託著他對命運與人生的思考。

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了健全的思想;他品嚐著生活的苦難,表達的卻是存在的歡欣。

史鐵生作品中沒有怨天尤人,睿智而富含哲理的文字裡飽含的是對命運的無畏和達觀,對人生價值的追問和審思。

他在《病隙碎筆》中寫道:

“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不斷的苦難才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

人的一生中,苦難從來不會缺席,你要麼被它打敗,要麼將它打敗。

在這個較量中,你如果擁有了向死而生的心態,或許就能獲得更多戰勝苦難的勇氣與信心,連死都無所畏懼,苦難又算得了什麼?

當你戰勝苦難後回過來看,就會明白:

每一種苦難都暗暗包裹著一份“恩賜”。

正如尼采所說:

“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

向死而生,無疑讓你走上了一條讓自己越來越強大的康莊大道。

2 向死而生,能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本質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對於這個哲學層面的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不少人一輩子渾渾噩噩,只感覺活著真累,卻不知道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也有些人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對生命本質的理解也越來越通透。

特別是許多在“鬼門關”走過一回的人,都會發出“一切都看開了”的感慨,所謂的“看開”,其實就是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本質。

52歲前的李開復無疑是春風得意的。

26歲就被卡內基•梅隆大學破格授予教職;曾先後在蘋果、微軟、谷歌擔任高層;被推崇為“青年導師”,“創業教父”;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影響世界百大人物”。

然而,就在他52歲生日前,被告知罹患第四期淋巴癌。

當死亡距離自己一步之遙時,李開復按下了工作的暫停鍵。

向死而生,把這場突如其來的絕症看作是一個必修課程,把自己治病一年多來的所思所得結整合書——《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患病以前,作為成功人士的李開復,一直追求的是“最大化影響力”、“世界因我而不同”。

患病之後,星雲大師質問他:

“我們人是很渺小的,多一個我、少一個我,世界都不會有增減。你要‘世界因我不同’,這就太狂妄了!

什麼是‘最大化影響力’呢?

一個人如果老想著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你想想,那其實是在追求名利啊!”

星雲大師的這番話如醍醐灌頂,讓李開復終於看清了自己汲汲追求的名利,只不過是璀璨的泡沫,而生命的本質其實是:

“把自己內在獨特的本質開發出來,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情。”

看清了生命的本質後,李開復更懂得珍惜當下。

他用心地為太太設計最合理的廚櫃、他想方設法幫助女兒背英語單詞考託福、他感恩著公園掃地工人日復一日的付出、他擺脫了“墓誌銘情結”,不在乎是否有人記得他……

大多數人都是要被逼到絕境時,才肯臣服自己的內心,願意靜下心來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才能撥開熙熙攘攘的浮華迷霧,看清生命的本質。

所謂的“向死而生”,就是讓你用生命的倒計時法,逼著自己精神的成長,早日看清生命的本質。

如李開復所言“把自己內在獨特的本質開發出來。”活出個人獨特價值,智慧且從容地活成自己滿意的模樣。

3 向死而生,能賦予生命更大的價值

生命不是一次簡單的奔赴死亡之約,花開不是為了花落,人生應該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不斷賦予生命價值的過程。

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設計者,當你意識到手中可用的日子不多時,或許就會像霍金一樣,想著用最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讓生命價值最大化。

霍金21時就被確診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並被預言只能活兩年了。

21歲正值花樣年華,卻被醫生一紙診斷判定了餘生,這是多麼悲慘的命運啊!

但當霍金看到明確的診斷時,心中卻激起強烈的不甘:

“時間只有兩年,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讓生命留下一點輝煌。”

死亡如影隨形,但一把輪椅又怎能禁錮一顆自強不息的靈魂?

世人看到的是霍金被疾病禁錮在輪椅上的越來越虛弱,越來越扭曲的軀體。

但向死而生的霍金明比一般人更努力地活,不斷地爆發著自己的“小宇宙”,釋放著驚人的智慧和能量,活到了76歲。

他讓世人看到了《時間簡史》、奇點定理、霍金輻射,成為了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

霍金坐在輪椅上去他想去的所有地方,包括南極洲;他曾來過中國三次,登上了長城。

俏皮的霍金還不時現身在電視劇、卡通片和紀錄片裡,向世人展現他的幽默和樂觀。

總之,在霍金日益萎縮和僵硬的軀體裡,綻放的卻是越來越不受限的,越來越絢麗的智慧和自由之光芒。

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報之以歌。

霍金清楚地知道:

“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我們不一定要讀懂霍金的《時間簡史》,但我們一定能感受到霍金強大的精神力量。

我們或許沒有霍金那樣超人的智慧,但我們可以擁有像他一樣向死而生的勇氣,像他一樣全力以赴地活,把每一天都看成是生命中最後一天,不斷地賦予生命更大的價值。

怕死是人的一種本性,但人們又往往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遙遠。

於是,一旦重病或意外突然降臨,許多人便呼天搶地,不知所措。

其實,生是繞不開死的,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意味著將走向死亡,只是每個人死亡的時間、方式不同而已。

我們的一生,就是向死亡邁進的過程。

這不是一件多麼傷感的事,恰好相反,正因為知道生命終將消亡,我們才要更熱愛和珍惜生命。

生,才顯得那麼美好而莊嚴。

同樣,“向死而生”不是對稍縱即逝的生命的悲觀詮釋,而是置有限生命於無窮意義的積極解讀。

凡·高如是說:

“我越老越醜,越多病,我越是想利用絢爛的色彩回擊生命。”

他把自己對命運地回擊,肆意地潑灑在怒放的向日葵上,其生命在場的壯麗完全超越了生與死的界限。

人生只有一次,每個人都應該像凡·高的向日葵一樣盡情綻放。

人生是一次註定要歸於灰燼的燃燒,當你擁有了向死而生的心態,就如同多擁有了一副生存的鎧甲,對死亡將不再恐懼。

你就會像史鐵生一樣,獲得更多戰勝苦難的勇氣和信心,越來越強大;

你會像李開復一樣更看清生命的本質,活得智慧且從容;

你也會像霍金一樣更珍惜活著的每一天,更努力地把每一天活出個人的價值感。

END

7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我的人生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