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一些人頗有仁者風度,分配東西的時候主動要不好的,把好的留給別人。本來是先人後己的道德體現,但時間長了,別人就會認為他就是想要不好的,於是就把不好的主動留給了他們。如果他們爭辯幾句,就會被人說,你不是就想要不好的嗎?而他們自己也就理屈詞窮了。

並非他們想要不好的,而是顧及道德的要求,讓別人說他們品德高。只是,當這種主動要不好的行為在他人眼裡形成習慣之後,就會被誤解,認為這些人好打發,分給什麼樣的東西都不計較,也就主動把不好的東西分給他們了。

古代道德教人們要禮讓為先,把好的資源讓給別人,把好的位置讓給別人,但並不是要認真去實行,而是嘴上說說而已,做做樣子罷了,真要是那樣,誰也禮讓為先,就沒人肯做第一個拿東西的人了。總得有第一個拿東西的人吧?於是,人們就要按照輩分或者按照功勞大小來排列了,但第一個拿東西的人仍然要客套一番,以示古風猶存。

可是,一些人總是受了道德的蠱惑,以為真的是那樣,還要切身實行,剛開始的時候,還真能收到一些讚美之聲,但讚美之聲並不值錢,也不能挽回分得不好東西的損失,時間長了就覺得自己吃虧了,就想要最好的,可是分配製度已經確定了,不可更改了,要想改變除非鬧出人命,不然動一根燈繩都要見血。於是,他們也就認了。除非,他們成了改寫規則的人,也就順理成章把自己弄成第一個分配名額了。

孔融小時候讓梨,被人當做道德模範傳揚。但沒有任何規定說,哥哥一定要把大的食物讓給弟弟,也沒有任何規定說,即便弟弟長大成人,哥哥仍然要照顧他。有一個笑話說,哥哥把大蘋果讓給了弟弟,自己要了小一點的蘋果。真要吃蘋果的時候,哥哥覺得吃了虧,就想要要求把大蘋果換回來。弟弟說:“你原來想幹嗎?”哥哥說:“我原來想讓給你大的,現在不想了。我是哥哥,比你大,應該吃大的。”弟弟說:“你原來是這麼說的,你是說我是弟弟,比你小,應該吃大的。”哥哥說:“我是那麼說的。”弟弟說一聲:“那你還換什麼?”說完,弟弟拿著大蘋果就跑了。

古人有不想當皇帝的人,並不是他們不想當,而是當皇帝太辛苦,或者當皇帝只能收拾爛攤子,甚至要把亡國之君的名號弄到自己的頭上來,被後世人銘記。南唐後主李煜不想做皇帝,可偏偏做了皇帝,被趙匡胤逼得投了降,最終不明不白死去。宋欽宗臨危受命,不願做皇帝,卻被他父親宋徽宗逼著做了皇帝,同他父親宋徽宗一起被金人擄走,死在異國他鄉。還有清朝的溥儀,根本就不知道皇帝是什麼玩意兒,在兩歲的時候就做了皇帝,結果成了清代的末代皇帝,活到了建國以後。可見,不想做皇帝是因為做皇帝不好,要承受罵名。要獲得分配的東西也是如此,如果德不配位,貿然去領最好的,就會被人詬病,要是讓一讓,就會把最好的讓給道德配位的人。

也就是說,分配東西的時候也是按照一定次序分配的,不是隨機叫人的。按照怎樣的次序呢?一定是按照功勞大小嗎?當然不是,而是按照權貴階級的標準來的。分得最好東西的人一定是權貴階級所屬的人物,而不是平民老百姓。而所謂的公平分配也就變了味道,畢竟世界是由資本主導的。權貴人物是資本的所有者,也是參與分配執行的核心人物。他們所謂的分配原則都是由他們自己制定的,負載在上面的道德標標準都是他們事先說好的,而不是臨時附加的。再加上不公開、不透明,也就只能讓人胡亂猜測了。

那麼,主動要不好的東西的人是看透了這種分配原則的人,與其讓人分到不好的,還不如主動要不好的,突出禮讓為先的古風,也算成就自己的君子之風。看破不說破,並不是不想要,而是得不到,還不如拱手送人。但時間長了,這類人就會吃虧。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精神應該適用於當下,不然老實人一定會吃虧,講道德的也一定會被認為傻,也同樣會吃虧。

10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2021年大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