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就像一場遊戲
有一個網紅博主自殺了,她的自殺理由很簡單:活著沒意思,她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
生活就是沒有樂趣的啊。
不瞭解我的人,總覺得我的生活豐富多彩,好像每天都有有趣的事情發生,其實我的樂子大部分是自找的,和陌生人聊天,對我而言都是樂趣,更別提看電影旅遊之類,那些樂趣對我而言已經非常“龐大”了。
我從小就排斥宏大敘事的教育,什麼要成功要有錢我不屑一顧,不是我看不起,是我覺得我不行,我從有認知的那一天起就相信自己是個垃圾,那我既然是垃圾,我就做垃圾該乾的事,在細微的生活細節裡尋找有意思的。其他遙遠的東西我不追尋。我當然也有理想,但我不強求它發生。
我不是反對拼搏奮鬥和宏偉的目標,只是以我所見的大多人,說的狹隘點,大多中國人。他們的目標是被賦予的,被長輩,學校,整體社會環境賦予的。周遭的一切告訴你,你要成功,你要有錢,你要當人上人,你要第一,如果是女性的話可能是你要找個好老公。但於他們本人,並沒有真的考慮過這些被賦予的目標是不是自己喜愛的。
誠然有真的在這個過程中享受的人,但大部分陷入其中的人,我只看到焦慮與恐慌,我曾問過一個做金融投資的男生,他問我一個月掙這麼點壓力不大嗎,我:不大,你掙多少?他:我一個月掙三十萬,但我還是覺得我好窮,錢不夠用。
他是世俗裡毫無疑問的成功人士,但我沒再和他見過,因為我知道他就算一個月三百萬了,還是會覺得窮,錢不夠用,我不想和這樣的人生活,那不像生活,像機械,像被編寫好程式的程式碼。
他是沒有得到,但得到的人便會得到快樂麼,我想也未必。
一個很有趣的事情,清華北大之類的頂尖高校研究生,博士,有非常多的人選擇了出家(如果你去查查會驚訝於例子之多)我一開始不懂,後來看了幾個人寫下的自白。他們在對成績的追逐之中走了十多年,可當真的走到無路可走之時,他們沒有覺得滿足,取而代之的是迷茫和困惑,於是歸了佛法,父母寺外長跪痛哭,孩子寺內阿彌陀佛。
因為就像我說的,目標是被賦予的,它不是你從小就發現自己熱愛什麼,是從小就被人告訴,什麼重要,什麼值得,什麼該去做,什麼你獲得了以後才會擁有人生的快樂與幸福,這本質上,其實更像一種“道德”,一種“苦盡逢甘來”的信仰。
於是當果實最終被摘取,卻發現它遠沒有自己想象那般甜美時,信仰便塌了,當然更多人走不到那一步,就像那個自殺的博主一樣,早在過程中就被壓垮了。撐下來的,則把這個無盡甜美的果實傳說再講給他們的孩子,孩子再講給孩子,一代代傳頌,引得人們為它爭先恐後的加入浪潮之中,一輩子在浪潮裡卷無盡頭。
我想起那個彈鋼琴的外賣員,那個影片讓人感動,便是在他身上,看到生活的意義所在。對他而言是彈鋼琴,對豆瓣文青來說,可能是看電影,對更多人來說,可能是種花,拍照,看小說,跳廣場舞。這些不起眼的事情成為普通人乏勞生活裡的星火,也就是《心靈奇旅》裡的“spark”.
誒,我怎麼不小心寫成影評了,我其實本來沒這意思的,可能我真的太喜歡它了吧,畢竟心靈奇旅的故事是真的很好,不止好在它提出spark這個概念,也好在擁有sprak的過程,它是要去尋找的,這便是我們所面對的真相:
生活就是沒有樂趣的,所有的樂趣,都是自己尋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