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人的一生,磕磕絆絆和不如意都是常態,沒有誰能做到百分百滿意。

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待人生也有不同的感悟。

年輕時候總覺得世界就是自己的,未來完全在自己掌控之中,甚至認為給自己一個槓桿,就能把地球撬起來。

年少的激情並不見得都是壞事,至少有敢做敢為的衝動,才可能創造無限可能。也正是因為年輕的情懷,才會有太多美好的、悲傷的感情故事。

然而青春易逝,中年的到來也是在不知不覺中,經歷過上半生的悲歡離合和人情冷暖,心態已與從前有太多的不同。

人到中年,淡定和從容才是應該有的態度。大多數人都已有了自己穩定的生活和家庭,此時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身上的責任和壓力都不輕鬆。

如果說年輕時還可以就感情上的事放縱一下自我,但到了中年之後,別再輕易為愛痴狂。劉若英在《為愛痴狂》中唱道:

“想要問問你敢不敢/像我這樣為愛痴狂/想要問問你敢不敢/像你說過那樣的愛我......”

曾經她也是個敢愛的女子,對師傅陳昇暗生情愫。然而陳昇已有妻兒,當劉若英終於鼓起勇氣向他告白的時候,他卻將這段愛戀決絕地扼殺。

發乎情,止乎禮,人到中年的陳昇懂得自己身上擔負的責任,所以他不可能給劉若英承諾一個未來,即便他是她的伯樂,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劉若英。

可是他們的感情註定沒有結果,恨不相逢君未娶,即使是遇見了對的人,但發生在錯的時間內,也只能遺憾地錯過。

劉若英執著過,痴狂過,但終於在走進中年之後釋懷了。相信她已懂得了陳昇的拒絕,雖然很痛,但比起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大概是最完美的結局。

2011年,劉若英嫁給了鍾小江,結婚生子,原以為會孤單一輩子的她終於遇到了很愛很愛自己的那個人。

後來劉若英出了一本名叫《我敢在你懷裡孤獨》的書,寫的就是和愛人相處的狀態。

年輕時為愛痴狂過,但是漸漸明白了學會放下執念,才能求得更好的生存。

如今,曾經在人心中不食人間煙火的女子,既能與家人平淡相伴,也懂得享受屬於自己的獨處時光。

那些愛而不得的遺憾,早已在平淡的歲月裡以另一種形式給了她彌補。人生總會垂憐於那些懂得讓步的人,無疑劉若英是的。

她在電影《後來的我們》中用兩句話“在最無能為力的年紀,卻碰到了最想照顧一生的人;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詮釋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青春,並從容地與之告別。

人到中年的她,身上散發著篤定的自信和從容。

誰年輕的時候沒有過對風花雪月的浪漫幻想呢?誰的青春沒留下過一些遺憾呢?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覺得那些讓你痛不欲生的過往,到了最終都會歸於平淡,你越是看淡它們,你便越能輕鬆地向前走。

如果你始終糾結,那麼它們可能像噩夢一樣糾纏著你。

所以,人到中年要學著釋懷,沒有誰的一生能了無遺憾,過去的就讓它永遠成為過去,別再試圖翻開那些記憶,更別因為自己如今有能力,便想力挽狂瀾。

要知道世事很難兩全,再美好的過往,拿來放在今天,也未必會真正的美好。

人到中年,經營好自己的家庭和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其餘的都是扯淡。

別犧牲握在手中的幸福,去換取一段未知的感情。要知道,再轟轟烈烈的愛情,到了最後的結果都是大致相同的。

如果走進婚姻,激情終將消耗殆盡,不懂得經營,都會徒增疲憊和厭倦的。

捨棄現有的家庭,去奔向婚姻之外的感情,損耗的不只是財力和物力,其實還有你的精力。

往往會發現,真正睿智的人是不會輕易拿婚姻作為賭注的,因為這成本太高。

而人這一生的時光有限,把太多時間用於感情的分分合合之上,真的沒有這個必要。

你和你所愛的人既然選擇走到了一起,那麼共同目標就是白首偕老,其餘的別奢望,別輕易被紅塵中的情愛所誘惑。

因為人到中年,太多的人都明白,愛情早已不是生活的全部,如何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如何讓家人過得更為舒適,這才是主題。

活到了這個年齡,早應該明白責任比所謂的愛自由更重要,如果因為一段來自異性的吸引而一意孤行,最終只能把上半生的努力打拼毀於一旦。

中年人的婚姻,或許激情已不復存在,但是又有誰能保證婚姻外的感情就一定真正適合你。

有多少的現實告訴你,沉迷於婚外感情,最終不會有好的下場,它只會迷惑你的心智,讓你一點一點失去現有的幸福。

婚外的感情本質上就是錯的,如果執意孤行,只會給你前行的路上添堵。

感情上的事從來都是很難一帆風順的。

能夠走到中年的婚姻,大多都是在不斷磨擦之中達成了共同諒解和認知。中年人的婚姻早已不單純是一拍兩散那般簡單,其間盤根錯節的利益將兩人捆綁在一起。

其實婚姻哪能沒有矛盾,只不過那些幸福的夫妻,都懂得抱著耐心去經營婚姻。

也只有夫妻兩人同心,才可能抵達幸福的彼岸,如果做不到擰成一股力量,那麼再相愛的兩個人也終究會顛覆在風雨飄搖之中。

人到中年,歲月已經不允許你不斷地試錯,所以知道有些事情是錯的就要及時回頭,珍惜已擁有的幸福和安寧。

為愛痴狂是年輕人的專利,中年人只看清自己的人生,握緊愛人的手相依相伴向前走。否則,未來很難有陽光和坦途等著你。

END.

2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誰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