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和親近的人好好說話尤其體現教養
很多人都有一個超能力:對領導、同事、客戶、不熟的人等,特別有耐心,不管對方的觀點我們有多麼不認同,也不管同一個問題我們已經解釋了多少遍對方還沒有聽懂,我們都可以做到溫聲細語、禮貌有加。
可一旦這些事情落到父母、愛人、朋友等自己親近的人身上,我們就會像火藥桶似的一點就著:給你說了多少遍了,怎麼還不懂;不和你說了,反正說了你也不懂;你知道什麼呀;你連這個也忘記了嗎……
好像,我們總是將最好的脾氣留給外面的人,而將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
很多人在向親近的人發脾氣之後,也曾後悔過:我應該好好和父母、愛人、朋友說話的,下次一定要改正這個毛病。
可下次復下次,就像惡性迴圈,我們總也擺脫不掉“朝最愛的人,發最大的脾氣”這一本能反應。
周國平老師曾說過:“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我們要警惕本能,培養教養。”
要想克服對親近的人挑剔這一本能,我們需要先了解自己是出於哪種需求而向親近的人發脾氣。
02 希望做最真實的自己
去年年底,拼多多員工下班回家路上突然昏厥倒地,搶救無效去世。拼多多回應: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
雖然拼多多後來闢謠澄清此迴應非官方迴應,但這一句話道出了很多打工人的辛酸。在外拼搏,考驗的是體力、智力、情商、能力,承受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心理學上有一個“踢貓效應”,指的是當人有負面情緒時,會隨著社會關係鏈從高到低進行傳遞,而無處發洩的最弱者便是最終的犧牲品
在外面,我們很難做真實的自己,所以當面對親近的人時,我們知道與對方的關係比較安全,就會想要做真實的自己,表達自己當下最真實的情感和感受,可這不應該成為將親近的人變為“被踢的貓”的藉口。
胡適曾在《我的母親》中寫道:“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情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情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別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可見,一張憤怒、不耐煩、生氣的臉,帶給對方的是極大的傷害。
在最親近的人面前做真實的自己,本無可厚非,但要注意表達方式。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作者指出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求、請求。也就是觀察自己此刻的感受和需求是什麼,為了改善當下的狀況,你的請求是什麼。
當下一次發現自己在憤怒的邊緣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因為什麼而生氣,體會一下自己的需要,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感受,從而緩解衝突。
03 追求權力掌控感
經常對親近的人發脾氣,發脾氣的一方也可能是在玩兒權力的遊戲,想要在這段關係中追求更高的權力。
比較舒服的親密關係,應該是有邊界、互相尊重的,也就是在這一段親密關係中,你可以感受到愛和歸屬感,也能獲取一定的獨立感和尊重感。
但很多親密關係不僅沒有邊界,而且會經常出現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
比如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經常會透過對孩子專業的選擇、學校的選擇、工作的選擇等進行干涉,來獲得對孩子的掌控感;在情侶關係中,一方會透過不斷向對方提大大小小的要求,不斷為了一些小事兒爭吵、冷戰,來考驗對方是否是真的愛你,並確認自己在這段情感中的是不是處於最高地位。
可是,在不對等的親密關係裡,發生的多是悲劇。比如說因為一個雞腿而引發的妻子衝動殺死丈夫的事故,還有因父母控制慾強而導致孩子跳樓的慘劇等。
在親密關係中,重要的不是計較誰的權力更大,而是要多多考慮雙方的感受,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這段關係中受到滋養。
美國情緒管理專家Dr. Ronald經研究發現:極端的憤怒,一般持續不會超過12秒,爆發時毀滅一切,過後漸漸平靜,控制好這12秒,就能阻止負面情緒造成嚴重後果。
願你能好好控制負面情緒到來的這12秒,將更好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