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順則凡,逆則仙。證道之人,必須要逆向而行——順著天賦做事,逆著習性修行,才能突破三重境界,最後成為證道者。
第一重境界:定。
所謂“定”就是有自控力。對大多數人而言,定不住,就是無法自控。
這個世間,只有少數人能自控自律。能自律的人,多半會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各個領域中的領軍人物。而大多數人往往今天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結果第二天鬧鐘一響,又起不來了;也有人天天喊減肥,但一看見美食就忍不住大快朵頤……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失控的人,所以人生也失控了。人和失控的較量,就是一場生命能量的較量!一個人定得住、能自控,其實就是從外界收回和守住了自己發散的能量。
不過,要定住自己,除了意志力之外,也要有方法,要循序漸進。比如,可以先從完成小目標開始。你可以先定一個連續早起鍛鍊三天的目標,如果完成了,人會非常開心,會肯定自己,會希望繼續。這就是對自我進行成功教育——也就是讓自己體會成功的樂趣,增強自我認可。一旦信心升起來了,人的心力就會增強;心力增強了,對自己的控制能力就會上升。當小目標不斷完成時,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制定的目標也水漲船高了。慢慢的,當每一個小目標都完成了,我們也就把自己培養成了一個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的成功者了!
第二重境界:靜。
人能讓自己靜定下來的根本方法論就是老子所說的“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人如果能自控、能定得住,那麼自然而然就會靜下來。這就像拿勺子在水杯裡攪拌一樣,有人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定要不停地攪合,所以水就一直是渾濁的。老子說“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人只有靜定下來了,原本沉澱在心裡的智慧才能自然浮現出來。這個“靜”和“定”是相輔相成的。
要想達到“不欲以靜”,我們還可以從《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找方法。老子說:“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個意思就是:要在慾望、敗亂剛露出端倪、還不成氣候時,及時警醒、趕緊制服它。因為任何慾望都只是一種偏執,都是一種對“有”的執著。但“有”只是從“無”裡產生出來的,最終還要回歸於“無”。而“樸”正是來源於無形無相的大道,它能夠幫助人們“虛其心,弱其志”——這個“志”指的就是“欲”;而“虛其心”指的是讓心靈虛靜、寬廣,這兩者可以同步走。舉個例子,比如慾望是一把鹽,要麼讓自己口味清淡,不需要放鹽;要麼讓鍋的容量變大,即便鹽放多了,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第三境界:無為
人如何來控制慾望?還是得從瞭解“道”的屬性上著手。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就說了:“常無慾觀以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這是在強調“無”的重要意義;而“無為”也表示“無”這種力量的作為。
感恩您的閱讀,祝您一切美好,我們相約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