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Photo by Qingbao Meng on Unsplash

1 愛帶來開放,恐懼帶來封閉

我們都喜歡奇蹟。

日落時鋪滿天際的晚霞,雨後忽現又不斷延伸的彩虹,雪中綻放在枝頭的花朵,一雙點石成金的手,一個可以立刻滿足的請求。

孩子們都喜歡過魔法棒,喜歡過猴子七十二變,喜歡過聖誕老人,喜歡過一盞神燈。後來,孩子們長大了,覺得傳說中的鍊金術只不過是騙人的把戲。

我們都喜歡奇蹟,但我們並不覺得可以擁有奇蹟、把握奇蹟。奇蹟是奇蹟,我是我,沒什麼交集,有交集就不叫“奇蹟”了。

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通常建立在他與自我邊界的相對性上。奇蹟,似乎在這個邊界之外,而我們容易把自己限制在邊界之內。

隨著長大,我們也逐漸認為所謂奇蹟並不合理,合理的怎麼能叫“奇蹟”呢。但偶爾不理性一把時,又有誰不想、誰不願意,去過一種奇蹟般的生活呢?

生活得太“合理”,就少了些樂趣,多了些恐懼。生活得太“不合理”,又少了些落地,多了些遊離。我們很容易只看到這兩種選擇,然後自行歸類和站隊。

奇蹟意味著意想不到,但你樂於享受它。

Photo by Vivek Doshi on Unsplash

那怎麼才能享受意想不到,而不恐懼它呢?

奇蹟這件事,在檢驗我們的心是不是足夠開啟。如果我們的心是封閉的,那麼就沒有奇蹟。我們因為害怕驚嚇,所以寧可不要驚喜。我們因為恐懼而封閉,又因封閉而更恐懼,這是一個愈演愈烈的迴圈。

恐懼容易讓人想要控制與自己有關的一切,而不是把自己交付給一些意料不到的可能性。

少一些封閉,就少一些恐懼,每少一些恐懼,就再少一些封閉。而開放意味著更多的愛——你心裡原本就有的愛,被展現出來,發出光來。

多一些開放,就多一些愛。愛,吸引愛。想感受奇蹟,就意味著心不斷地開放,不斷地信任,並把自己交給更大的可能。

Photo by Zac Durant on Unsplash

2 奇蹟意味著把自己交給更大的可能

如果你真的是你生活的鍊金家,你願意嗎?

小孩子們都想當“超級英雄”,後來發現,蜘蛛俠也有頹的時候,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萬一自己的挑戰太大可怎麼辦呀。

人們有時候會擔心,那些意想不到的,是他們所不願意要的,所以會懷揣一顆激動而不安的心。激動,來自於想要成功;不安,來自於害怕失望。這種定向的期待讓我們只鎖定於這兩個選擇,我們也把自己限制在這兩個選擇之中。

當我們信任身邊的所有發生都是為你準備好的禮物,我們也會準備好迎接奇蹟。

這些禮物有著各種各樣的包裝,很多包裝看起來會被大家認定為好的或是壞的、“正向的”或是“負向的”。但如果我們善用我們的智慧之眼,就會看到這些包裝裡蘊藏的寶藏。

每一件我們身邊發生的事,在不同層面都會呈現出不同的可能性,這取決於我們是否擁有善於發現奇蹟的眼睛。

Photo by 烏實

我們也會有這樣的觀察,當你把一件事判定為“不好”或負向的時候,這件事總是會往“不好”或負向的方向發展;而如果一件事,即使一開始呈現出來的是大家所認為的“不好”,但如果你可以真正視它當作禮物和寶藏的話,它往往會向正向發展。

一顆敞開的心,在奇蹟面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在一個封閉玻璃瓶裡放煙花,要不瓶子爆炸傷人傷己,要不煙花悶在瓶中無法開放。如果我們在一個開放、空曠的海灘上放煙花,我們將享受預測不到的奇妙和絢麗。

人們常說“心想事成”,你看這順序,擁有什麼樣的“心”在最先,這顆心決定了你怎麼“想”,然後事情就成了。“心”到了,有時“想”都不用想,就像心探索出的音樂盒名字——心“享”事成。

Photo by Radu Florin on Unsplash

3 愛是奇蹟

清晨,你微微睜開眼睛,你可以先不去想今天要做什麼,也不去想昨天發生過什麼,你只是留心體會,早晨的陽光從窗簾縫隙中透射進來,穿過房間此刻的空氣,在地板上灑上橘黃色的光斑。

你靜靜地呼吸,緩緩地移動身體,站起身,給自己倒一杯水。這杯水,清澈、透明,你拿著它,水面輕輕盪漾,一閃一閃地泛著光。

你拿起水喝了一小口,清涼的水順著你的舌尖,滑過你的喉嚨,流進你的身體。

你慢慢吐出一口氣,你的心,也隨著吐氣,向更廣闊的宇宙開放。更廣闊的宇宙也與你融為一體。

愛是覺知,一切都是覺知,即便曾在覺察之外。

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此刻在我們面前鋪陳開來,呈現出它一直存在的無盡寶藏。讓心開放,你就是奇蹟。

所謂鍊金術是那些一直存在的、而你從未看到的寶藏透過頻率變化顯化在你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鍊金家,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用我喜歡的愛因斯坦的一句話結尾:

生活有兩種方式,你可抱著世上本無奇蹟的態度活著,也可以以萬物皆奇蹟的態度生活。

Photo by Pat Whelen on Unsplash

4 今日練習

做幾個深呼吸,儘可能的深。

此刻,感受一下你自己,如果你不是一個有著過去的人,也不是一個有著將來的人,那麼你還剩下什麼?

就只有此刻,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你是誰?

不需要去想,而是用心去感受。

也許你會感受到,你就是覺知本身,你就是你的“內在的光”。

如果你有這個發現,你會有“回到了家”的感覺。

1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我還在期待著,來年的春天期待著燕子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