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守住口,多聆聽勝於言
在和別人相處時,會說話其實很重要。 有人喜歡搶話,誇誇其談,顯出自己眼界開闊,無所不知。反過來,不假思索地說,往往會使得大腦跟不上嘴巴的速度。還會給人留下不穩重、不成熟和輕薄、膚淺的感覺。
有人只顧嘴上痛快,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口無遮攔,往往會無意中傷害到別人。這樣的傷害有時還會“惡語傷人六月寒”。而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就如一把利劍,刺傷人們脆弱的心靈。有時候禍從口出,給自己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還不知道為什麼,就可悲了。
很多時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話,就能給人很大的安慰,增添勇氣,即使處於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溫暖。“良言一句三冬暖”。哪怕是不說,沉默或許也有其樸素的道理。
“沉默是金”是一句極其樸素的語言,卻蘊含著極其耐人尋味的道理。
語言上的沉默並不代表思維上的停滯。深邃有內涵的思想往往來源於貌似沉默的思索與沉靜的過程。
有的人不待對方把問題說清,就大談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結果語言條理不清晰,邏輯不嚴密,所答非所問,牛頭不對馬嘴。要不就是囉嗦過程,半天奔不到主題,耽誤別人的時間,或是讓他人反感。
而暫時沉默的人,在沉默中積極思考,在聽取中有效取捨,結果往往能抓住要害,有點石成金的本事,足見真知灼見,令人感佩折服。
沉默是一種品質,是一種修養,要的是對自己的苛刻約束,要的是對自己意志的嚴峻考驗,要的是不卑不亢地堅持和忍耐。
當然,自己少說話的過程,在別人說的過程中,多去聆聽。
如果要去聆聽,有一個字,這個字把聆聽已經講得淋漓盡致了,包含我們要學習的所有要素,這個字是繁體的“聽”字。它由六個字組成,耳、王、十、目、一、心,這六個字都有說法。
耳是耳朵,王可以理解為老虎,古人告訴我們,我們要去聆聽的時候耳朵要像老虎的耳朵一樣,敏銳的,向外的,聽外界風吹草動,精微的一點點的聲音,它把所有的關注力都放在外在。
十、目,古漢字十代表圓滿、全部。所以,你和一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你的眼睛要完完全全地給對方,完完全全地關注對方。
一、心,一心不用多說了,一心一意,我們人只有一顆心,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一心不能兩用,但我們現在經常會一心兩用,我們會把工作碎片化,同時處理很多很多的事情,我們總以為可以。實際上是不吻合這種自然規律的,所以叫一心。
去聆聽外在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整個人的內在空間的質量變得非常的高,我們內在變得平靜,變得安寧,整個人變得警覺,變得清醒,變得鮮活。
一個人守好心,內自省身獨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世道紛紜,熙熙攘攘,心為外力所動,幾乎失去真我。物慾橫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諸於外慾,而忽略了內在。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如何處理好這些不如意,恰恰是對一個人的考驗,更是對人的沉澱。所以,我們常常需要,一個人靜下心來思考和回味。
每當夜深人靜時,獨自內觀其心,就會發現自己的真面目在眼前浮現。
交往和獨處原本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於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
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的位置上。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
所有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
孤獨之為人生的重要體驗,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
持續品質分享,一起成長蛻變。你的點贊關注,使我內心向陽。讓每個遇到我的人,因為遇見我,而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