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世間的詩人、歌星經常說“人生一場夢”,的確,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生活無有任何實質,正在享受的時候,雖然有對境、有自己,但過了一段時間,都會不復存在。不管曾經享受快樂也好,感受痛苦也罷,這些事情經歷過就消逝了。即便每個人都有天真懵懂的童年、爛漫頑皮的少年、朝氣蓬勃的青年、慢慢步入白髮蒼蒼的老年,但回過頭來看一生,無論當年有過怎樣的興盛快樂、衰敗痛苦,一切就像昨天的夢,只能成為回憶。

麥彭仁波切經常在教言中說,人生猶如夢幻泡影,所以對今生的親朋好友不要太執著了,一旦他們感受痛苦,或者自己感受痛苦,應該認識到這是一場夢,沒什麼可耽執的。

然而,很多人不懂這一點,遇到生活中的麻煩、工作上的不順,心裡就痛苦得不得了,把每件事當成真實,由於不了知“萬法虛幻不實”的真理,給人生帶來了種種痛苦。

頂果欽哲仁波切在尼泊爾的一個寺院中宣講佛法時也說過:“我現在78歲了,在我的記憶中,許多人的滄桑經歷可以一幕幕呈現:跟我同年的人紛紛離去,比我年輕的人很多也離開了,當年的老人則都早已離開人間;與此同時,世界上很多國家由於戰爭、瘟疫而發生了極大變化;高高在上的人垮下來了,低微卑劣的人爬上去了……現在一看,人生不過是一場夢而已。”

從這些將一生奉獻給佛教的高僧大德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對待人生的觀念是什麼樣,我們又是什麼樣?

遇到任何逆境,不要擾亂歡喜的心境,因為憂愁苦惱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使人失壞許多善根。

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人生總有風風雨雨、挫折坎坷。遇到這些時,最關鍵的是什麼?是千萬不能擾亂自己的歡喜心。無論怎樣不順,心應該如如不動,永遠不失去這份快樂。

佛陀在《月燈經》中雲:“若遇安樂境,不應起貪慾。若遇痛苦境,亦不生厭煩。”也就是說,我們遇到怨敵、病痛、挫折時,不能過於厭煩;遇到財富、名聲等悅意對境時,不能過於貪愛,這是做人的基本修為。

然而很多人不是這樣,今天發財了,遇到各種各樣的順緣,就高興得不得了,遇到一點痛苦時,又難過得無法控制,甚至想自殺,這正是缺少修行的表現。如果真的好好修行,對外境應當不會特別執著,就像對待夢境,夢中的繁榮昌盛、蕭條敗落,不可能讓現實中的我們產生強烈的貪愛或痛苦,心總能坦然而住。

快樂和痛苦完全建立在心的執著上。現在東西方的許多人一直探索:快樂到底建立在物質上,還是心上?大多數有智慧的人都承認:快樂建立在心上,擁有快樂心態的人,在什麼環境中都快樂。

以前我去拉薩,住在一個普通旅店裡。白天,有一群乞丐在旅店門口討錢,到了晚上,就坐在一起唱歌、跳舞,生活真的很快樂。而旅店老闆,賺的錢不少,晚上跟我們聊天時,卻談起了很多顧慮、傷心、憂愁,心中的包袱非常重。這讓我真實體會到,快樂並非建立在外境上,否則,乞丐一無所有,為什麼個個晚上睡得香甜;而所謂的有錢人,不要說睡得香,連一個踏實的夢都沒有。所以說,想要用物質滿足自己、獲得快樂,這並不現實。

當然,物質也不是跟快樂毫不相關,任何事情要不墮兩邊,佛陀在有關教言中也講得很清楚。

在這個輪迴裡,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造善業的力量可謂少之又少,痛苦之因的不善業卻多之又多。如是因、如是果,所以痛苦在輪迴中必定多,快樂在輪迴中必定少。

古人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若將人生分成十份,不稱心如意的事情,多佔八九份。然而,很多人並沒有通達輪迴的本性,遇到不順、不快樂時,就怪自己命不好,不敢面對,這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地藏經》中雲:“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們大多數人造的善業極少,起心動念都在製造苦因,痛苦怎會不多呢?

佛陀在《正念經》中雲:“輪迴如針尖,永無少安樂。”彌勒菩薩也說:“五趣之中無安樂,不淨室中無妙香。”不管從哪位聖者的教言來看,整個輪迴都異常痛苦,“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妙法蓮華經》也是這樣講。

而當我們遇到痛苦、病魔等時,一定要認識它的本性。

噶當派的高僧大德,經常把痛苦當作修行的順緣,並且說:“如果自心特別苦惱,應立即觀想三界輪迴眾生的痛苦,並用自己現行的痛苦去代受,以此將受苦變成功德。”因此遇到痛苦,我們不要一蹶不振,應以堅毅的勇氣去面對,把一切痛苦轉為道用。

有些人遇到一點點痛苦,就哀嘆“我好可憐”,逃避面對這種生活。其實,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堅強,有了這種堅強,內心能獲得自在,在什麼環境中,都會有一定的前途。

不管做什麼,只要長久串習,就會越來越容易,不能成辦的絕對沒有。同樣的道理,從忍受小的損害開始逐漸修習,一旦大的危害臨頭,也能做到安忍。

世間事大多如此,串習久了就能適應,再做起來自然沒有難度。比如讀經文,剛開始結結巴巴,要花很長時間,但念熟以後,如同行雲流水,一點困難都沒有。做其他事也是這樣,還沒熟練之前,總會漏洞百出,但到了一定時候,完全可以駕輕就熟。

因此薩迦班智達說:“無論一切任何事,若人習慣無微難,如同學習工巧明,修學佛法亦不難。”有些人覺得佛法深奧,學起來相當困難,其實不管小乘、大乘、密乘,只要去行持,習慣後都不難;猶如在世間學技藝,不管你學機械、電腦,還是公司的運作、管理,剛開始可能覺得陌生,但假以時日,也能輕而易舉、信手拈來。

讀書時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叫《賣油翁》,裡面的陳公射箭特別準,射中靶心十拿九穩,很多人讚歎不已。但賣油翁見到後,並不太在意,只是稍微點點頭。陳公有點想不通,問他為何反應如此平淡。賣油翁於是取一油葫蘆,上覆一銅錢,中有小孔,打油之時,油從小孔注入,而錢上未沾一滴,令人叫絕,賣油翁卻淡然說:“這沒什麼稀奇的,只不過熟能生巧罷了。”

假如有人詆譭我,那得到再多讚美又有什麼可高興的?因為背後可能有千千萬萬的人毀謗我,對我的行為不滿。同理,假如有人讚歎我,那遭到個別人的詆譭又有什麼可憂愁的呢?

受到讚歎時心裡樂滋滋的,受人詆譭時,心裡像裝了塊石頭,始終化解不了,連飯都吃不下,這是凡夫的一種通病。但真正觀察起來,即使受到個別乃至無數人的讚歎,也沒必要沾沾自喜,因為普天之下,肯定還有詆譭你的人,有什麼可值得高興?而且人在得意中,容易滋長傲慢,所作所為失去平衡的狀態,對今生來世都不利。

相反,遭人詆譭、得到不公正的評價時,也用不著傷心欲絕,好像天塌了一樣,覺得全世界在與你為敵,因為畢竟還有很多人讚歎你、幫助你、關心你。有些人聽到一句片面之詞、詆譭之言,就陷入頹廢憂傷當中,對工作、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失去生存的勇氣,這是不合理的。

薩迦班智達說:“不因贊稱而高興,不因辱罵而憂傷,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我們不要因他人的讚歎而歡喜得不得了,也不要因他人的辱罵而痛苦得不得了,對自己所具有的功德心知肚明,這就是智者的法相。

乃至所有眾生的疾病沒有康復之前,我願成為治療他們的醫生、包治百病的妙藥,以及照顧他們的護士。

學佛之後,看見醫生、護士、藥物,都應該想到這是諸佛菩薩的化現,同時在心裡發願:世上有那麼多可憐眾生,我也要竭盡全力地幫助他們。若能這樣,功德是非常大的。

阿底峽尊者說,照顧久病的患者、孝養年老的父母、幫助遠遊的客人,這三者的功德等同於修持大悲空性。尊者精通顯密一切教法,完全照見因果的這一規律。由此可知,照顧可憐的病人,確實有無量功德。

根據《瑜伽師地論》《成實論》及《俱舍論》中記載,人壽二十歲時,人類造不善業極為嚴重,非天不悅而降下瘟疫,怎樣服藥治療都沒有效果,只有依靠諸佛菩薩的發願力、功德力和加持力,才能讓人們得受利益。我想不僅是在未來,現在社會上的可怕疾病也處處可見,比如以前鼠疫爆發時,全世界前後死了一億多人,後來又有八次大的霍亂流行,僅英國一次就有十四萬人死亡……實際上這與未來的疾疫劫沒什麼差別,因為某些瘟疫是全球性的,倘若得不到有效控制,滅絕整個地球上的人類也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我們平時發願時應該想到:讓世間所有的可憐眾生都獲得快樂,願他們身心的痛苦早日消除。在有能力、有條件的情況下,哪怕幫助一個病人也可以,如果身體比較好,就用身體力行幫助他們;如果物質有富餘,就用物質財富幫助他們。

遠離一切貪慾執著,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地行持,與誰都沒有牽連糾纏,這樣的快樂即使王侯也難以享受,因此,知足少欲在世間十分需要。

《佛遺教經》雲:“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有憂畏。……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知足少欲的人,心很坦然,遠離擔憂、痛苦、畏懼;知足少欲的人,即使睡在地上,沒有蓋的也沒有墊的,他的心仍然快樂。

心得滿足,就是最大的財富。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言:“佛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佛告訴我們,在世間一切財富中,知足少欲是最殊勝的,擁有這筆“財富”的人,縱然身無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相反,假如怎樣都不滿足,即使擁有一億美金,也是慾壑難填,非常痛苦。

不僅佛教讚歎“知足”,世間有些名人也將之奉為信條。比如蘇東坡被貶官到南方(當時那裡偏僻荒涼,不像現在這樣經濟發達),那些苦地方吃不到東坡肉了,他卻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天天有荔枝吃,就不想走了,挺高興。

不當官之後,逢年過節也沒人送禮,但他覺得“菊花開時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菊花開的時候即是重陽,天上有明月就當中秋,天天是良辰佳節,沒有家人團聚、高朋滿座也照樣開心。他是多大的福都能享,多大的罪都能受,而且不以其苦,所以林語堂先生管他叫“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這種樂觀主義就源於知足少欲。法王如意寶常說:“凡是我的傳承弟子,應該過知足少欲的生活,這樣內心會很快樂,有沒有財產都可以。人生是無常的,什麼事情都要經歷,如果你最大的福報可以享受,最大的痛苦能夠面對,這就是人生的一大快樂。”

— 摘自索達吉堪布 —

《入菩薩行論講記》

過一年,長一智

☟☟☟

5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2021,做好自己該做的,不要在意別人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