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比賽,我們會發現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有成長環境、學識、出生、運氣,但本質上還是認知上的差距。
你的思維認知決定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決定了你的金錢觀。
我是@小鍇,一個人生路上的探索者,今天和大家聊聊可影響我們人生的思維方法。以下這11種思維方法真的很有用,如果你能記住並將它內化到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或許可深刻改變你的人生。
1、辯證思維:事物存在兩面性,萬事萬物之間是互相聯絡,互相影響的,並且這些事物的發展並非靜態的,如果在思考或分析某一事物的過程中,加入這一思維方式,我們就能夠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以及系統性地看待問題,找到最優解。
2、逆向思維:我們很多人常常都在想如何獲得成功,但其實避免愚蠢往往比努力成為優秀的人會更加容易,也更具價值。查理·芒格常在他的公開談話或書籍中說道“我經常在想如何避免失敗”,其實這就是一種逆向思維。與其問“我怎樣能獲得成功”,不如問“什麼會導致我失敗,我該怎樣才能避開它?”,找出明顯的失敗點,並且避開它們。
3、約束理論:一個系統中,最薄弱的地方決定了這個系統有多強大,也即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並不是取決了最長木板,而是木桶中最短那一塊木板。這一塊短板就是系統的瓶頸,找出最突出的瓶頸,並最大限度地最佳化它,可以有效地最佳化整個系統。
4、“S型曲線”每一款產品、一家企業的模式、或者個人成功的模式,甚至生命本身,都有一個特定的生命週期。從誕生到興盛,再到衰退的過程,與“S型曲線”高度契合。
所以,無論是個人的職業發展,還是創業,如果想要一直增長下去,那麼在鼎盛時期也要未雨綢繆,生於憂患。
5、系統思維:世間萬事萬物本質其實是系統,宇宙是一個系統,地球是一個系統,生態環境也是一個系統,我們所處的環境,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中,也是一個個的系統。各種元素組成一個個小系統,而小系統又組成大系統。如果在分析事物時擁有系統的思維,那麼我們的思考會更加全面,得到的答案也能更直達本質。
學習同樣如此,如果我們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麼結果就是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
6、綠燈思維:我們相信什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勇於承認自己知識的侷限性,遇到新知識或不同的觀點或意見時,不要急於反駁,而是秉持開放的心態深入瞭解,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比你想象的還要精彩,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比如創業、做自媒體,在常規玩法之外,還有更多精彩的玩法。
7、“習慣性防衛”當我們覺得自己的觀點、尊嚴可能會受到挑戰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思考對方的挑戰和質疑是否合理,而是本能地想“竟然有人敢反對我,我要和他爭論到底”,這就是一種習慣性防衛,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學現象。
但這種心理狀態往往會阻礙我們學習新事物和發現機會。
喬布斯生前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在一起工作,因為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其實這句話考慮到的正是這種心理學現象,因為真正聰明的人通常不會在別人反駁他時立刻去維護面子,而是檢討自己,發現改進的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8、浮士德式的交易:浮士德是歐洲中世紀傳說中的一位著名人物,他為了追求知識和權力,出賣了自己的靈魂給一個惡魔。起初,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交易,但從長遠來看,這個人輸了。
這種交易引申到當代生活中,寓指“一個人對一種看似最有價值的物質的盲目崇拜太大,從而使他失去了理解人生中其他有價值的東西或精神的理由和機會。”簡單來說就是贏得了戰鬥,卻輸了戰爭。
所以,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不要為了短期利益而出賣自己人生中最寶貴,最值得珍視的東西。
9、機會成本:在一個時間段裡,你做了事情A,也就意味著你選擇了不做事情B。比如在這個時間點上,你看了這個影片,就是選擇了不看別的東西。
現實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你選擇了做某件事,就需要放棄另一件事,這就是機會成本。所以人生的路無非也就兩條,一條是當下你正在走的路,另一條則是你所遺憾的路。但即便再給你一次選擇,其實你依然會因為沒有選擇別的路而遺憾。
延伸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既然機會成本不可避免,那麼,我們最好選擇做一些高價值的事情。
10、時間視窗:絕大多數事物的發展都存在時間視窗,比如前幾年的自媒體、比特幣,又或者去年的股票、基金市場,如果錯過了,那麼可能就是永遠錯過了。
當然,不是說現在做自媒體不行,而是其中的難度將是指數級別上升的。
所以,如果想到什麼,並且比較明確,那麼最好立刻行動,而不是一直等待所謂的“最好時機”。
11、能力圈:能力圈是指我們真正懂的事情。事實上,我們的能力圈可能比自己想象的要小。所以,我們要清楚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在真正做出重要決策時,只在能力圈裡出擊,也要不斷學習拓寬自己的能力圈。這與孫子兵法中所講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類似,做事情先從自己最有把握的領域內著手,確保自己處於不敗之地,然後再尋找機會去嘗試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