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對峙和和解
如果我是喜歡我的那份欲求的,自然,我心是,徹頭徹尾的歡喜的,問題在於,我確實不歡喜某些慾望,我不需要某些欲求,擾亂我心中的清淨,暫時做不到,在一切自己念頭面前的,坦然、豁達、心不被引誘。
打坐,從聽音樂,到可以不聽了。
從心中偶爾唸佛,妄想,注意看自己的呼吸。
我發現了,不同狀態的自己的打坐情況。
比較氣餒,但是過後我才一次次知道了,就是這樣的,當然人不同情況有別,就是:以為打坐沒有收益,是錯的。
不管是妄想——其實我現在開始,隱約理解了,為何人的身體,是“堅固妄想(佛語)——自己的”,就是自己被自己身體的各種感受,自我吸引,沉浸在其中,難以自拔。
《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
我是,有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說,我張開眼睛,看見的一切,影響了我心情。
我的鼻子嗅到的。舌頭嚐到的。身體接觸到的。
意,腦海浮想聯翩,恆久不會停止,一個接一個海浪的拍打、波濤洶湧。
所以,如果不能從,自己的,有眼耳鼻舌身意,跳出去——日積月累,自己自我心中負擔起來,亢奮、疲憊、迷茫等各種心中態度。
但是難道這是錯誤,不是,是自己貪圖和執迷,有分別心——因為這樣自己,覺得很正常,大家都一樣,人類都如此。你要是不表現如此,大家反而認為你很另類,其實是一些人誤解了。
有些人太痴迷人事物,包括自己對自己身體,自己內心活動,所以容易出現問題,因為過分了,過於執著迷戀。
所以修行,改變自己心中態度和行為,是非常需要的。
我體會到了,坐著唸佛號,躺著唸佛號,不同滋味,但是因為我心依然有分別心,導致覺得不同,實際上,確實存在區別,但心不需要分別,不然會自我苦痛煩。迷茫。
比如之前我看到那些人,我心中煩惱。現在,通過了一些修行(別人嘲笑,自己不管,覺得對,堅持),我再度看到對方,我發現,就是看見對方而已,不會像之前,各種想法,各種回憶,各種的心中什麼感受,所以因為心,不胡思亂想,不想法超多,也不會想法固執、偏激,所以我看到相同的人,我發現,我心,不像過去那樣煩惱了。分別心,淡了。貪圖心,執著心,妄想心等等,都淡了。
就如大家在開車的時刻,你如果胡思亂想,後果是什麼?反應遲鈍,判斷水平瞬間降低。所以專心、高度集中,就是不會當時想法超多,也不會努力想某人事物,然後忘記了、忽略了自己正在開車,是不?那麼請問這個狀態的你,不是很聰慧的嘛,對不?所以,修行也類似道理。但是修行,比開車,更上一個層級。當然生活,開車也算是,修行的理論和實踐的一個融合角度,看你怎麼認為了、怎麼做了。心,有能力專注,這就是我認為的修行(調整自己)。
其實越是瞭解修行,越會堅持,因為知道自己在幹嘛。
我觀察,打坐時刻,念不同佛號、關注呼吸,胡思亂想的區別和後果。
自己以為自己水平不行,很氣餒。但是後來發現,一次次的打坐,一次次的佛號,一次次的調整心態,竟然一次次的,水平對比之前,在提升當中。
所以儘管我不如別人,但是我越來越有信心,儘管每一次,我都氣餒,我多少心急,對自己的修行狀態,失落——但是心急不好,失落,也無需做此想。
因為我在做功課,失敗也是積累經驗。談不上失敗,應該是不斷堅持去做。
佛經,讓人讀的。佛課,目的調整心中態度、角度。佛號,時刻獲益。——只是自己,一開始還糊塗,半信半疑。
我看到了自己,在自己慾望的妄想當中,難以解脫。這個欲求,原本虛妄(佛語),為何如此固執?執著心。
我一想,以前吧,沒有學佛修行,也就一直這樣過來。但是後來佛課了,而今打坐了,昨晚突然我想起了,可以站樁了(想起了,黃山師傅的太極拳,其實也是我從楊寧老師和楊龍老師易度門的影片,提及到,楊露禪老師(楊氏太極拳的創始人)我網搜,無意中發現,黃山老師的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滿符合我口味的)。
跟對老師、師傅,走對路。老師們師傅們的指引、指點提醒,非常重要,指南針一樣。
可能就是,逐步,心查看了更多內心自己的細節,用放大鏡,越看自己越清晰,這個過程,自己也難受,但是通透了,就瞬間暢快自由喜樂起來。再面對同樣的人事物,自己已經心中舒服很多,不再,不自在了。自在(佛語)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要知道,必須修行。
因為關乎自己的一切。
認知自己,調整自己,利益自己和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