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靜,往往是和動相對應的。當某一個人的動性太大的時候,別人都會告訴他“靜下來”;當一個人心煩意亂無所適從的時候,別人會告訴你“靜下來”;當某一件事一直困擾著你無法擺脫時,別人也會告訴你“靜下來”;等等,類似的情形數不勝數。奇怪的是,大多數事情就是在“靜下來”之後而豁然開朗的,似乎這三個字“靜下來”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百試不爽的靈丹妙藥,似乎“靜下來”這三個字就是開啟所有困惑和疑難之門的金鑰匙。

其實,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所有的困惑和疑難,都只是我們自己不知不覺間走入了思維的“死衚衕”,當我們讓自己靜下來時,我們就會屏氣凝神、撥雲見日、柳暗花明。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使自己靜下來。

還記得關於“靜”的故事嗎?

故事一:有師徒兩個和尚趕路,恰巧遇到一個婦人無法渡河,於是其中老和尚就把這個夫人背過了河。兩個和尚繼續往前趕路,但是小和尚一直很納悶費解,於是就問老和尚:“師傅,你在下山前一再叮囑我不要去接近女色,可是你自己卻為何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老和尚聽完後淡淡一笑,告訴小和尚:“你看,我把女子背過河就已經把她放下了,而你呢,卻竟然背了她20裡還沒有將她放下。”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執著有時對於人生來說並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反而成為一種痛苦,許多時候,放下竟是一種人生智慧的解脫。

故事二:一陣風兒吹過,幡就隨風而動,於是兩個和尚看到後就在爭辯,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正在爭論不休之時,五祖慧能看到後就說:“風動?幡動?仁者心動。”凡者能看到的就是風動或者幡動,二者都沒有錯,但是智者看到的卻是人的內心—心動。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同樣的事物,只要看待的角度不同、關注點不同,產生的結果就會不同。同樣的事物,不同的看待方式會形成不同的行為方式。不同的行為方式的累加,將塑造不同的人生境界。

正因為不懂得讓自己的內心靜下來,所以才會一直在內心“揹著那個女人”,才會為了風動或者幡動而爭論不休,才會使我們的內心始終無法安寧,所以才會一直處於糾結和疑惑之間。禪宗故事自有它自身的禪意,但是卻能給我們許多人生的啟迪,幫助我們可以把自己把事情看得更清楚。當然,我們不是和尚,我們也無需理解那些禪意,但是,我們的生活還是要繼續。我們,又該如何“靜下來”呢?

第一,讓自己的腳步靜下來。當然,這裡的腳步不僅僅指我們邁動的腳步,更多的是我們的生活的節奏。社會的快速發展,時代的不斷進步,要求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否則就會落伍,落伍就會被淘汰。所以,從某一方面來說,緊跟社會和時代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許多時候在跟著社會和時代向前飛速前進時,卻似乎忘了我們前進的初衷是什麼,或者說“初心是什麼”。我們奮鬥,我們拼搏,我們披星戴月,我們暮鼓晨鐘,我們原來想要獲得的更好的東西何在?親情還有幾何?愛情還有幾分?友情還有多少?

許多時候,我們需要讓自己把腳步慢下來、靜下來,欣賞一下奮鬥路旁的鮮花美景,與同在奮鬥路上的朋友小酌一會兒,與支援自己的父母愛人孩子團圓問候一下......或許,我們就不會再感到那麼的孤獨了,不再感到那麼的苦澀了。

第二,讓自己的內心平靜下來。這是最為重要的。我們要不斷地告訴自己,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遇到何人何事,都要將自己的內心靜下來。因為只有將自己的內心真正靜下來,才會不斷地看到別人的善良,才會看到別人的美好,才會看到更多的陽光。換句話說,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靜下來,才會讓陽光常住內心,才會使陽光普照著你,你才會感到溫暖。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並非如有的人所說的那麼多的不完美。只要你肯去發現,你就一定會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最後,下面一段話我們共勉:

靜,是一種不慌不忙、遊刃有餘的從容,是在內心深處拋一個錨,在深海之中穩穩地沉下去,八面來風,不為所動。心若靜,宇宙皆靜;心若躁,宇宙皆躁;心若美,宇宙皆美。當你靜下來,才會發現人生如此美好,世界如此多嬌!

8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不負春光不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