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流行過這樣一段話:“對最親近的人往往最沒有耐心”。
在外面,每天我都會遇到很多不同的人,辦公室的同事、需要維繫關係的客戶、地鐵上的陌生人或者餐廳裡的服務員,為了體現自己良好的修養,對他們往往會傾注充分的耐心。即便同事只是為了佔你小便宜、客戶刁難你、地鐵上的陌生人踩髒了你新買的靴子、服務員的態度很不耐煩……我都會微笑以待。有人說,這是為了生活戴上了面具。
回到了家,面具自然而然的摘下,父母的身軀已然佝僂。自己卻仍然看不慣他們因為節約吃剩飯剩菜,卻可以在我結婚時送了套新房;不能忍受他們依然老花的眼睛卻在夜晚不捨得開燈,而在我經濟困難時慷慨解囊……對,我不能忍受!每每這時我會會因為這些瑣事和他們產生嚴重的爭執。
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因為愛:父母怕我在外面打拼不易,想節省開支;我也是因為愛,愛惜父母的身體,希望他們可以健康長壽。
奇怪的是我們因為愛而出發,終點卻不是愛。都是為了對方著想,結局總是感慨得不到對方的理解。
帶著母親看了賈玲導演的《你好,李煥英》,五味陳雜,百感交集。
早年喪母,偏偏是在自己最沒有能力的時候失去了母親,那時的她只是一個學生,有太多的無能為力和無可奈何。如今,她事業有成,卻子欲養而親不待,難以忘懷的傷痛,深入骨髓的遺憾。
看看身邊的母親,感嘆命運對我還算照拂有佳。雖然事業上沒有很大的成就,婚姻生活讓我受傷累累;但我很慶幸,我仍然有家,仍然有父母在身邊。
曾經,我是一個被父母寵愛長大的孩子,想要什麼自己都沒說出口,父母已經捧到眼前。現在,父母已過花甲,行動已經開始遲緩,記憶開始減退,甚至記不清昨天吃了什麼。曾經,和父母爭吵,往往是覺得他們不理解我;現在和父母爭吵,多數是維護自己可憐的自尊和骨子裡最後的倔強。縱使自己過的並不如意,但這份苦也不該父母來吃。
父母在他們那個年代,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一份不錯的工作,退休費足夠他們在我們生活的城市過著體面的生活。我擁有研究生學歷,工作穩定,雖不至過的拮据,但也絕不瀟灑。
30歲的自己和20歲最大的不同,是學會了反思。20歲時,和父母爭吵多半是他們對我的約束;爭吵之後,就約朋友看場電影,或者煲個電話粥就可以忘得一乾二淨。30歲,和父母爭吵卻大都是我對他們的挑剔;然而爭吵之後,深深的無理感會爬滿全身,再也不是一個電話或者一場電影,就能繼續沒心沒肺的生活了。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會有爭吵?
缺少耐心。甚至像刺蝟一樣,爭吵時,為了掩蓋自己的狼狽,把自己最柔軟的地方蜷縮起來,只露出尖尖的刺。初衷是保護自己,卻在不經意間傷害了想要給我擁抱的人。自尊心讓我倔強的不願在任何人面前低頭,受傷時,把傷口掩飾起來,假裝毫不在意。可最終還是高估了自己,我的脆弱總能被敏銳的父母發覺,為了不給我增加苦惱,他們選擇沉默,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給予我幫助。
缺少心中的一份熱愛。再沒有父母那個年代純粹的價值觀了,也不知是社會讓我們變得浮躁,還是我們把社會變的浮躁了。工作對我來說不過是一個餬口的經濟來源,對工作真的缺少發自內心的熱愛。似乎對生活也找不到自己的熱愛,閒暇時只願獨處或是和朋友聊天打發掉時間,也不願真正的找一個心中所愛的事情為之努力,更不願與父母聊天試圖去理解他們。
父母之所願不過是孩子的健康平安,哪怕兒時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出發點也不過是讓孩子以後的生活能夠少些波折。有一天功成名就,在父母眼中也不過是需要關心的孩子。也許他們方式不對,也許他們表達生硬,但是愛從來沒有改變。作為一個而立之年的人,看著步入暮年的父母,總想盡自己最大努力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的出發點都是愛,就應該用愛來包容,改變說話的語氣,改善自己對父母的態度。雖然能力有限,但還好,父母仍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