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牛年,晨光熹微,那縷柔柔的光,喚醒了一碧萬傾的城市的青山,陽光下的河流,那逐漸多起來的車流佔據了城市,也打破了城市的靜寂,我們的城開啟了一天的繁忙。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我在這座城市生活幾十年,寫過她的前塵過往,也描繪過今日的際遇,更曾展望過她的輝煌未來。這座城歷經千年,曾經款款吟誦她的歷史悠遠,曾經引吭高歌她的現代與壯美。那麼此時,我只想停下腳步,讓靈魂靠岸,躺在家中享受那份特有的溫暖,過一個祥和的年。想想,春之晝,秋之夕,夏之荷,冬之雪,一年一輪迴,一月一變換。而唯有在家中享受那種溫暖是最幸福的。家是倦鳥歸來的巢,家是小船避風的港。年越來越近啦,可是為什麼?總覺得年味越來越淡呢?反倒更留戀兒時那種過年的感覺,騎在爸爸的肩上,穿梭在人群中觀廟會,看秧歌,吃冰糖葫蘆,還可以賞到五顏六色的花燈,當然更少不了媽媽忙前忙後的那一頓豐盛的年夜飯,還有那款香噴噴的,具有媽媽味道的餃子。這種記憶是兒時的記憶,而如今我再來說年味兒。
年味不僅僅是物質的豐盛,應該是文化的豐盛。年味兒不再是那種只是為了晚輩孝敬長輩圍坐桌前的那杯酒。也不再是屋外菸花閃耀飄進鼻內的那骨幽香,也不是不論認識不認識,大家拱手相互問好的那句過年好。濃濃的年味兒,其實是被我們自己的無知所消解的,它源於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及價值的無知,對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無知。我們缺少的並不是對“年”的感情,而是過年的方式,及載體的需求。我們設法要把“年”從生活中必不可少,變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是傳承千載的生活的年,完美的轉化為未來文化的年。
人們對年都有一種盛情,在過年的時候一定要有舌尖上的幸福,吃到千種萬種美食也不盡如意,而且穿上多漂亮的衣服,只是給人眼觀的幸福,也似乎總是缺點什麼,似乎那種幸福的標誌不再稱其標誌。其實年啊,就是一種告別過去,而對未來充滿希望。年文化就應該是一蘊含著喜慶,吉祥,平安,團圓,興隆,長壽,富貴……這些是年的意蘊。年啊,其實是離不開精神的,年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質的。無論是往時的貼春聯,吃年夜飯,祭祖,還是守歲,燃放鞭炮,拜年等等,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續趨勢,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團圓,親情,祥和之中,包含著無比強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它是中華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們民族的珍寶。
精神是無形的,似乎也可有可無。物質是有形的,自然必不可少,精神內涵往往透過文化的方式表現出來。由於輕視精神的意義,也就會漠視相關的文化。
所以啊,總會聽到抱怨年味兒越來越淡閒音,其實年味兒並不如多人說的淡了,年不是淡了,只是人們對年的需求,對年的情感存在發生改變,只是找不到載體了,找不到可以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其實呢,現在的那個年,那風俗漸漸質變為一種文化。那此時呢,由於我們沒有完全的把年文化傳承,那麼就有一種失落感,一定會出現在或將來,或更多的時候,更多的地方,那時候人們可能很富有,那只是物質豐富,但內心總是缺少存在感,有一種感覺很平淡。讓我們走進中國最有年味兒的四川,那是春節發源地,最有年味的幸福地,他有特殊的文化,能看到川戲,皮影戲。有年味兒的貴州,這裡從臘月開始,就有著過年的氛圍,紅紅火火的過大年。還有福建等等這樣的特有年文化的聖地。
讓我們的年總有蒸蒸日上的墨香味,有煙花爆竹的火藥味,有奼紫嫣紅,熱熱鬧鬧的煙 火硫香。一陣陣歡呼請出紅日,一句句祝福響徹天地…
作者簡介:
高偉,中國紀實理事;遼寧省作協會員;曾工作於錦州電臺 曾是《遼寧校長風采錄》《遼西女傑》《世園特刊》等書的副主編,是《盛世錦州》的主編;
朗誦者簡介:
德棟,畢業於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表演、編導專業,小品演員、話劇演員、編導。河南省曲藝家協會會員,新鄉市曲藝家家協會會員,新鄉市朗誦家協會會員,原陽縣朗誦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婚慶主持人協會會員,艾唯國際主持團隊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