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當看到別人的自S預告時,第一反應就是想著安慰他,想告訴他:這世間還是很美好的,還是有很多東西值得追求的,沒必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有如此負面消極的情緒……

儘管多數時候,我們也都知道這樣的安慰蒼白無力,對於對方而言,喚起他生機的作用也微乎其微,但出於善意,甚至出於本能,在我們再次面對這種情況時,依舊會不自覺地發出這樣的挽留訊息,而在得知對方去意已決,已經抱憾之後,也會感覺特別黯然神傷,尤其在得知對方還是一位條件非常不錯的人時,這種感覺也會更加強烈。

事情發生在2月16日,農曆新年正月初五,也就是我們還沉浸在新年的快樂中時,一個25歲的女孩,日本留學,一個很有名的遊戲博主,段位很高,還擁有大批擁躉,就在一次次自S計劃失敗後,終於在這天順利完成了自己的計劃。

25歲,青春年華;海外留學,家庭條件至少中等偏上;知名博主,自身條件也是槓槓的。

可就是這樣左看右看都最該是最笑看人生的人,給自己的路卻是選擇結束,讓人不解的同時,也更讓人心驚。

隨後,她的千字遺書開始在網上流傳,遺書中她平靜地講述了自己不是因為遇到什麼困難,不是有什麼壓力,也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更沒有什麼因為愛因為恨而想不開,而是自己真的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

簡單地說就是無慾無求,覺得每一天過得都一樣,而過一天跟過一輩子也沒有什麼不同,對於人生彷佛一眼望到頭,沒有什麼意思,於是就選擇了離開,就是這樣而已。

你為什麼會抑鬱

在這個充滿喪文化的年代,抑鬱一詞好像成了全民的一種時髦標籤,不管是正在經歷生活吊打的成年人,還是正在經歷學業錘鍊的中高考學生,甚至下到才剛上小學的小學生,我們幾乎無時不刻地看到有人給自己貼上抑鬱的標誌。

然而在很多人看來,抑鬱這種東西就是文藝青年裝X的工具時,卻也有真正的一部分人,正在飽受著抑鬱的折磨。

記得曾在某乎上看過這樣一個類似的問題,大意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怎麼反而動不動就抑鬱?”

在這一點上,當我看到博主的文字時,我落淚了,她不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至少在外人看來,她的條件非常的可,甚至是優越,可為什麼博主最後還是會走到這一步。

一、有些父母,家不窮,可就是喜歡給孩子製造稀缺感,說難聽一點,就是滿嘴仁義道德,卻一肚子自以為是的餿主意,把踩踏孩子尊嚴當錘鍊。

在遺書中,博主對於這種生活的形容,簡直不要太直白,太準確。

在多少父母眼裡,我生了你,這輩子就絕對是有恩於你,給你吃給你喝,你將來就必須懂得反哺,懂得報答,否則你這樣的人就是敗類,就是白眼狼,簡直不是人。

生活中,對他人,他們也許憨憨傻傻,對生計,也許不夠聰慧,但是對於自己的親生孩子,卻無比精明,甚至茹毛飲血,錙銖必較。

你能順利長大,是因為我賺錢養你,你能得榮譽,是因為我精心培養你,你能考上好學校,是因為我的託舉。

對於孩子所有的成就,他們都能輕而易舉地羅列出自己的功勞,甚至完全取代和忽略孩子的努力,一刻不停地暗示孩子,你的所有一切都是我給你,無休止的給孩子製造愧疚感,自從你被出生,你就欠著父母,你將來一定要回報,一定要懂得感恩!

而更可怕的是,這樣的父母不分家庭條件,不管在貧窮還是不貧窮人家,都有可能存在,就像博主說的那樣,我的原生家庭不是殘不是窮,可就是不好,就像有人扔給我100塊,可是是用繩子栓著的,讓我去拿,像狗一樣趴著去撿,而我往前一步,它就被向後拉一步,在外人看來,老天爺還給了你100塊,你怎麼還不開心,可這撿錢過程的心酸,又有誰能看見。

二、強烈的控制慾,任何事情都被父母插手所帶來的無力感

前段時間,一個“985廢物引進計劃”的豆瓣社群讓不少人看到了小鎮做題家的悲劇人生,這些自稱“985廢物”的他們,曾經都是父母眼中的好苗子。

他們的父母,無不是從小就給他們灌輸考不上好中學就上不了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學,熬到高考結束完就好了,以此狠逼著他們靠刷題進入985。

可高考前被逼得多緊,高考後觸底反彈的結果就有多頹廢。

等到高考結束,步入大學,無人監督後,這些做題家們所有的慾望、懶散、空虛都被激發出來了。

習慣了他人的貼身監督,一直以高考為目標的他們,一旦高考結束後,不管考得有多好,他們就突然彷彿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接下來該往哪方面去努力,而努力之後又能帶來何種成就感,沒有了父母的狂歡,彷彿所有成就都沒有了讓人歡愉的慾望。

長時間的被控制,讓孩子們被迫喪失了自己的目標的,他們的人生軌跡,其實就是父母所為他們規劃的“為你好”的軌跡,可惜在某一時刻,他們卻突然覺得你長大了/你不甘心被控制了/你決定反抗了放手了,於是你懵逼了,一直被人牽著走習慣了,這突然就被甩開了,還真的挺禿然的……

運氣好的,習慣一段時間,闖蕩闖蕩,也就走上正軌了;

運氣不好的,介於想被控制和不甘被控制這兩個選項中糾結,最終讓自己心力耗盡,無慾無求。

我的成長,就如同博主所描述般,我的家庭並不是特別苦特別窮,可我媽卻總喜歡貶低我們,給自己邀功。

從小她就看不起我,從裡到外,在她眼裡我就是一無是處,她的嘴有多狠,到現在我回憶起,我的身體都能不自覺地發抖。

我不知道有沒有哪個親生母親會形容自己的孩子眼睛小的跟麻雀X一樣,嘴唇厚的跟臘腸,不僅醜還蠢,我這樣的人給狗吃狗還嫌棄,需要蘸香料才吃的下去。

聽聽,這是人話嗎!可她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自己心情不好時,看我不順眼時,不厭其煩地如此挖苦我,諷刺我。

原本我以為只要我足夠努力,就可能換取她哪怕一點點的肯定,可惜很快就被現實打臉了,家裡姐妹幾個,我成績最好,一次考試我92分,差我一歲的妹妹80+,可被打還是我,我哭喊不公,可回覆的卻是我這點分數有什麼驕傲的,作為姐姐還跟妹妹比,不打你打誰。

我在學校得了榮譽,她說要不是她激勵我,以我的德行怎麼能得到,家裡壞了東西少了錢,一定就是我乾的,不辯解就是承認,辯解就是狡辯……類似的事件不計其數,直到後來我終於放棄了要改變我媽對我看法的念頭,轉而每日想著如何去S,如何自S才能不被發現不被打斷,終日以淚洗面,噩夢連連。

也許因為善良,怕了結的地方給別人帶來晦氣,也許因為膽小,害怕過程不順利自己變得半死不活,將來更慘,我終究熬過了那些難以成眠的歲月,扛到了高中順利寄宿。

至此,離開了家後,我的心情才開始慢慢變得平和,在這裡再也不用每天面對那些負面影響,反而像個正常人一樣為自己學習,去放肆做自己喜歡的事,慢慢努力遺忘那些不美好。

如果你也對原生家庭有所不滿,我希望你

一、與原生家庭和解

但我說的和解卻不是原諒,而是讓自己光明正大地去恨他們,透過恨他們,跟自己達成和解,告訴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學會坦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如果你連自己都騙,又怎麼有信心讓自己好起來。

就像直到如今,我依舊無法原諒我媽對我說過的那些話,哪怕她表示是希望我不要沉迷於追求美貌而是要利用才能去提升自己。

我理解她的苦衷,但並不代表我就能原諒她的言行,傷害就是傷害了,不代表在心上挖一朵花的形狀就不代表是挖。

我不是原諒她了,只是覺得沒必要了,因為我知道我改變不了她覺得這樣說是為了我好的事實,算了。

二、自我救贖

抑鬱這樣的症狀,說難聽點就是狗都嫌,因為沒有人喜歡負能量,也沒有人喜歡跟負能量的人相處,因為每個人都怕自己被拉下水。

但抑鬱這種事,靠自己卻很難自救,越獨處,越容易胡思亂想,越容易陷入死衚衕。

就如同博主,留學海外,獨居一人,跟人約時一旦被鴿,就剩下自己一臉茫然在家空虛寂寞冷,等待延遲的約會時間的到來。

所以要打敗抑鬱,讓自己充實起來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儘量讓自己融入社會,再不濟就多挖掘自己的喜好,讓自己儘量忙起來,比如看書、畫畫、寫字、唱歌等這類不需要太依賴外界媒介,更能隨時隨地進行的那種,但不建議是追劇、遊戲,因為一旦停止媒介刺激,回到現實生活中,人一樣會感覺空虛。

找到自己喜歡的,並操作起來,很快你就會發現時間並沒有那麼難熬,生活還是有很多值得期待和美好的事。

三、離開那些讓你不爽的人和事

前年的時候,有個離家20年未歸,哪怕父母已經在彌留之際,也堅決不回的“不孝子”北大博士引起全網爭議。

原以為是部白眼狼成長記,沒想到在真相浮出時,眾人紛紛倒戈轉為支援“不孝子”。

而不孝子之所以為不孝子,是因為父母多年來不顧孩子現狀,以生恩養恩為由,無底線索取。

所以,只要是滿滿負能量的,而且屢教不改的,不管多親的人,為了自己,都要儘量離得遠遠的。

如果是寄宿的學生,能不回家就不回家,能少聯絡就少聯絡,告訴他們你一切都好,你很忙,沒空。

成年了,經濟獨立了,就離開,哪怕永遠不聯絡,也請首先對得起自己,讓自己(心理)好好活下去 ,什麼乖、什麼懂事、什麼孝道,都見鬼去吧,知恩才能圖報,禮尚才能往來,無恩無禮,憑什麼自己還要上趕著表達善解人意,寬宏大量。

如果你也為人父母,不想給你的孩子一個如此糟糕的原生家庭,我希望你

一、不要妄想控制孩子

你始終要明白,我們的孩子不僅僅是比我們晚出生二三十年的人,更是在我們S後還要生活二三十年的人,我們的想法,我們的理念,很多對於孩子這一代來說,都是過時的。

就像誰能知道我們父母那年代的鐵飯碗會計師如今會成為爛大街的一個職業,誰能想到21世紀的今天,最賺錢的職業會是以前從沒聽過的主播行業。

我們之於孩子的作用,不是把他送到終點,而是送他上馬,培養他的騎馬技巧,最後放手讓他自己奔向他想去的地方。

二、請給孩子多一絲肯定

我們始終要明白,生孩子是我們單方面自私的決定,養孩子是我們的義務,不是勒索孩子的前提,孩子是我們的孩子,但也不是我們的孩子,更不是我們的工具人。

面對孩子,請大方一些,該他的榮譽,請別總想著掏空他給自己邀功,該保證的物質生活條件,請別讓孩子像狗一般去乞討,孩子想要的更高階的物質和精神享受,請告訴孩子用適當的方式去爭取,而不是用“賣尊嚴”的方式,讓孩子活得坦蕩一些,自信一些。

為人父母,不是學習修行的終結理由,而是我們學習的開端,我們作為父母的年齡,其實跟孩子是一樣的,請別讓孩子將來發出“從小到大最欺負我的人是我的父母”這樣的感慨。

最後的最後,附上這超長千字遺書,是結束,但也不是結束。

8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那些明亮的星星,是你眨巴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