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要首先想到他自己”這是我剛到德國時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對於這種“自私自利”的人生態度,我內心是排斥的、鄙夷的。
可是在德國生活一段後,發現這種“自私”卻給社會帶來了更完美的秩序。
比如,德國超市的停車場通常會很緊張,但寫有“殘疾人專用”、“老人專用”和“婦女專用”的停車位,從來沒有人不按規則佔用。因為每個人都會想“我也有老那一天”“我的妻子或媽媽也會有需要”“如果我殘疾了我會需要”……如果不按規則要求亂停,一旦自己有需要時,也一定會因被別人佔用而影響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城市小區的一些街區小道,貼著標明“不允許機動車、摩托車行駛”的牌子,就幾乎很少看見有違規駛入的,小區居民們盡情地在道路上散步,騎腳踏車,孩子們隨意跑跳。有一次,我和德國朋友在一條這樣的小區道上欣賞路兩旁的櫻花,後面開過來一輛小摩托,我的德國朋友立即衝上前去,用身體擋住摩托,示意他馬上開回去,並嚴厲跟他理論了一番“這裡是不允許騎摩托的,你不可以這樣做!”對方一開始態度還很強硬,結果道路上的其他行人也紛紛加入指責他的隊伍,他最後只好悻悻離開。當我正在為他這維護公德的行為心生敬佩時,他卻說,“想像不到要是我的孩子在這條路上跑被他撞到,該有多糟糕!”—— 原來,其實這大義凜然的行為,也是源自“私心”啊!
像這樣的例子在德國層出不窮。而我們通常羨慕某些發達國家良好的秩序,常常認為是人家國家的制度嚴謹,人民的素質高,其實不然。德國在二戰戰亂時期,納粹政府無暇顧及環境保護,而德國的森林卻沒有被砍伐一棵一木,儘管當時的德國普通民眾連麵包都吃不上,砍伐樹木是換取麵包的最簡單途徑(德國的森林遍佈城市鄉村)。就是因為德國人想的很簡單:如果我去砍了,別人也會去,大家都去砍,森林就沒有了,我不能接受我的生活裡沒有森林。在連基本溫飽都解決不了的時代,德國人能這樣做,完全不是因為素質高,而是因為對自己和自己子孫後代的那份“私心”。我們國家有著很多非常好的制度與秩序要求,只是有一些很難完全付諸實施。因為光靠行政手段干預,其實是很難面面俱到的,如果每個人都像德國人有這樣的“私心”,社會秩序就更好而更容易地得到維護。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製假販假者也有這樣的“私心”,他們就會擔心有一天自己或自己的親人也會因為吃到假物,買到假貨而苦痛不堪。而因為對製假販假殃及自身帶來的恐懼,會使每個人對於這種行為零容忍,再結合制度的完善,一切就變得簡單多了……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口號沒有錯,但它真地有些形而上,我倒覺得提倡每個人都有一份維護好自身利益的私心、做好自己,反而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附圖為德國巴登巴登小鎮上的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