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夫唯大雅,卓爾不群。”
世間萬有,芸芸眾生,本來就是流俗者眾,仁者為稀。
超凡脫俗,必要有出於紅塵的智慧;行高於眾,就要接受遺世獨立的孤獨。
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不合群,真正不合群的,都是聰明人。
生而不同,不必強融
莊子看透了這個世界,於是說:“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
尋常人都喜歡和自己一樣的,討厭和自己不同的,天性如此,無可厚非。
因此,當一個人與眾不同,不要因別人的排擠而自卑難過,要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有獨到之處。
莊子有一則寓言,說鳳凰生於南方,從南海遷徙到北海。
鳳凰一路上,非高大挺拔的梧桐不落腳,非竹子甘甜的果實不取食,非清澈潔淨的泉水不飲用。
當它經過一群鷂鷹的地盤,鷂鷹以腐肉老鼠為食,看到鳳凰飛過,以為是來和自己爭搶腐肉的,於是尖聲恫嚇它。
鳳凰聞聲卻置若罔聞,從容不迫地飛走了。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古來聖賢皆寂寞,不過是因為他們深知自己,也看透了別人。
人生一世,氣味相投的能有幾個,我能容人是度量,人不容我是本然。
蛟龍不會和河蝦打架,猛虎不會與瘋犬為鄰,生而磁場不同,豈能強求相容。
白居易詩云:“鶴有不群者,飛飛在野田。飢不啄腐鼠,渴不飲盜泉。”
人生天地,各自修行,儘管做好自己,寧為仙鶴,莫為雞群。
活出自己,不可盲從
合群難免要帶上假面,獨處才能看見真我。
所以莊子說:“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一個人只有獨處的時候,才最真實,最無拘無束,最能見到本心。
如果一味遷就世俗的眼光曲意逢迎,人云亦云,最後反而會淪為別人的笑柄。
古時候,有個五短身材的人去看戲。
身邊的人笑,他就跟著笑;身邊的人怒,他就跟著怒;身邊的人悲慼,他就跟著痛哭。
身邊的人問他:“這戲好看嗎?”
他卻回答:“我不知道,前面的人擋著,根本看不見演了什麼。”
又問他:“既然沒看見,為什麼又哭又笑?”
他說:“因為大家哭笑,我就跟著哭笑。”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一些人,別人喝彩,他也跟著歡呼雀躍,別人斥責,他也一起口誅筆伐。
當問起他為什麼,不過是隨波逐流,並沒有自己的主見和看法。
王之渙獨上高樓而感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眼界太低,就容易被別人牽著走;當臨絕頂,才能俯瞰一切,安守本心。
不合群並不是不好相處,只是他們心中自有一杆秤,衡量著是非善惡,值不值得。
餘生不長,做自己才好,不要讓別人的看法,綁架了自己的生活。
《道德經·第二十章》所謂:“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大家都在爭名逐利,老子偏不,要去尋求道的本源。
天下都豔羨楚王賜給莊子的地位,莊子偏不,要去土泥裡尋找自由。
老莊都是最聰明的一類人,也最不屑迎合這紛繁的世道。
智慧過人的,大多是異類;彪炳史冊的,幾乎不合群。
與其努力去合群,融入不屬於自己的圈子,不如學會安然獨處,在一片清靜裡修養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