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兒時的年味
年的腳步越來越近,載著兒時記憶中的年味緩緩盛開,帶著飄香的回憶溢滿心間。一切似乎已經很久遠了,再沒有了那時的期盼與渴望,也沒有了曾經的欣喜與快樂。隨著年齡的增長,早已失去了對年的那份熱情,只留下一份對逝去歲月的感懷和深深的眷戀。
小時候盼過年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樣。過了臘八盼小年,過了小年盼大年。在家裡,我們兄妹倆不惜參加各種各樣的勞動,只為年能快點到來。
小年的第二天早晨,母親早早地把我們喊醒:“快起來吃飯,吃完搬東西回家。”我們很樂意這項勞動,因為回家就意味著快能過年了。所我們急忙下炕,三下五除二把飯吃完,就開始了緊張的勞動。把家裡的瓶瓶罐罐、鍋鍋碗碗等大小物件都搬到院裡,父親拿著綁在長木杆上的笤帚開始打掃。用土坯壘起來的窯洞,拿笤帚一掃,那泥土就沙沙地往下落,滿家塵土飛揚,父親面目全非。等到塵埃落定,我和母親把灰塵抹去,再把家裡的東西一樣一樣搬回去,等到全部恢復原位,我們也都飢腸轆轆了。母親拖著疲憊的身軀又給我們做飯,我們狼吞虎嚥地吃了個精光。
臘月二十七,父親在院裡支起大鍋,把又長有粗的木棍還有樹樁、樹根之類的東西當作燃火柴,母親把發好的面倒上鹼水,然後放在大案板上,用她那粗糙的手用力地揉啊揉,直到面在她手裡成了她所謂的“精達達”的程度時,母親就開始了她的拿手好戲——捏花饃、抓錢和棗山。母親的動作非常嫻熟,一個個麵糰在她的手裡就像變戲法一樣,眨眼之間就變成不同形狀的麵食,然後母親把它們小心翼翼地放進鍋裡的輪蓖上,蓋好輪蓋,母親還要拿好幾條紗布條圍住鍋蓋周邊,說是怕蓋不嚴透了氣饃饃就蒸癟了。一切就緒後,父親就加大火力,鍋底的火熊熊燃燒著。十五分鐘後,父親把輪蓋揭開,大喊一聲:“蒸好了!”我們小孩子馬上來圍觀,哈!抓錢胖乎乎,手手下面的五分錢硬幣半遮半掩,惹得我們垂涎欲滴;棗山就像一個花形的饃盤上點綴著顆顆紅瑪瑙,那不同形狀的花饃,綻開著燦爛的笑臉,好像在盡情地迎接新年的到來;又甜又軟的黃蒸,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至今還記得那勁道和那味道。母親的絕活不斷的精彩呈現,也累得她筋疲力盡,可臉上洋溢著收穫的喜悅。
年,隨著父母匆忙的腳步,越來越近了。那時候的我們,全然不顧父母有多少辛苦,只一味地盼望著年的到來。殊不知,那好吃的糖果,漂亮的衣服,還有喜歡的年貨,都是父母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臘月二十九早晨,我睜開眼睛看見父母親已經在忙碌,已經剁好的一大盆蘿蔔菜在灶臺上放著,父親準備紅油鍋炸蘿蔔肉丸子,母親則忙著做餃子蘿蔔肉餡兒,昨天父親買回來一斤豬肉,要分別放在丸子和餡兒裡,確實少得可憐,可我們還是嗅覺靈敏,能聞到那麼一點肉香味兒,饞得我們守在油鍋跟前,等待父親得空把一顆丸子施捨於我們。
除夕上午,我們一大早就跟著父母忙起來了,先幫母親把窗花貼在窗戶紙上,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站在窗戶上,彷彿向我們報告春節的喜訊,鄰家的小姑娘小媳婦也來爭相觀看,都誇母親心靈手巧,剪出來的窗花和真的一樣。再把年畫貼在牆上,一張張喜慶的年畫使得灰暗的土窯洞有了新年的氣象。然後我們把院子打掃得乾乾淨淨,把父親寫好的春聯貼起,把紅燈籠掛起,農家小院裡頓時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
年夜飯後,母親給我們洗漱得乾乾淨淨,把新衣服疊好放在我們的枕邊,安頓我們早點睡覺,明天好早點起床。我們很快就進入了夢鄉,睡意朦朧中,感覺眼前還有煤油燈微弱的光亮,那是父母還在忙碌,也許,他們就不睡了,一直忙到把年迎來。隨著零點的一聲炮響,年,邁著蹣跚的腳步緩緩而來。清晨,天還未亮,我們被一陣陣的鞭炮聲驚醒,連忙穿好新衣服跑了出去,啊!從屋內到院裡,都能感受到濃濃年味的氣息。一張張大紅福字,預示著福來到,一張張掛錢象徵著明年的財源滾滾,一幅幅對聯和各種各樣的年畫,無不透著年的吉祥與喜慶。院子裡,大紅燈籠高高掛,紅彤彤的照亮了我們嬉笑的臉龐,溫暖著我們天真無邪的童心。
吃完香噴噴的餃子,我們便開始出去拜年了。村子不大,可大多是爺爺奶奶大爺大娘叔叔嬸嬸輩,所以幾乎每家每戶都要進去寒暄、磕頭,隨即便掙得三核桃倆棗外加一顆糖果,如果受拜的人家景況稍稍寬裕,我們拜年的意義就更大了——一毛的壓歲錢,那個時候的心裡喲,用欣喜若狂來形容絕不過分。
年,在父母的辛勤勞作中,在我們的歡呼雀躍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兒時的過年是一幀清新淡雅的素描,如今的過年是一幅濃繪重抹的水彩。生活富裕了,過年的內容更豐富多樣,但不變的是那愉悅的心情和那濃濃的年味。
責任編輯 楊志強
作者簡介
杜鳳娥,山西沁縣人,中小學高階教師,在山西省沁縣南里鄉中心學校任教。酷愛文學,喜歡寫作。論文《淺談農村小學素養的培養》,榮獲山西省教育學會第十一屆年會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散文《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在沁縣教育科技局舉辦的徵文活動中榮獲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