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你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嗎?你會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為看起來合群嗎?

具體表現在:我不能提出要求,因為提要求別人會不開心;不能做錯事,怕別人生氣;不能直接拒絕,會傷害到別人,寧願委屈自己,也決不讓別人受委屈。

這種感覺彷彿生來就欠“別人”的一樣。

原生家庭有條件的愛。

家庭和婚姻治療大師達林.蘭瑟說:

“取悅別人的習慣始於你的童年,如果你總是遷就別人,這可能源於你的父母,他們長期壓抑對你的愛,將不可能實現的期望施加於你,並用不公平的方式來管教你。”

很多父母一生氣就對孩子發脾氣,情緒化、恐嚇式威脅“我不要你了,我怎麼會生下了你,你為什麼這麼不聽話,你生來就欠我們的”。

常常讓孩子處於被冷落、拋棄的邊緣。

小時候,我想要一輛腳踏車,母親總是會說:“浪費錢,買來又沒有什麼用”,你學習成績好了再買。

後來等我長大,成績提高一點,這時候有了弟弟,母親又會說:“你長大,該懂事了,弟弟還小,需要人照顧”。

好像只有學習好,才能得到自己心愛的東西;只有懂事,照顧好弟弟,才能換來被愛。

直到現在,我依然沒有得到那輛小時候想要的“腳踏車”。

上大學後步入人際關係,大腦預設好像是:“我只有先讓別人舒服,別人才會對你好”。

有一段時間,我常常怕別人說自己不合群,難相處,於是主動迎合,對所有人保持熱情,沒脾氣,不會拒絕,這些漸漸地成為了別人定義自己的標籤。

我時常不敢說出自己的訴求,有時候感覺只有透過付出、妥協、忍耐才能與人交往。

後來發現,所謂的迎合,其實,並沒有換來別人同等對待,反而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敏感,不自信,也失去了快樂

過分取悅別人,活在別人期待中,不關注自身需求。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喜歡、關愛和肯定,但是靠委屈自己去換取,非但換不來自己想要的,還有可能遭受更大的傷痛。

在《討好型人格》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三個同事,由於中午吃飯時間辦公室不能沒人,三個人會簡單交流一下,誰先去吃飯、休息。

今天同事A直截了當地說:“我先去吃飯,我都餓死了”,明天同事B撒著嬌說“哎呀,我先去睡一會兒,頭都疼了”,只有C從來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都是A和B同事自己定下來吃飯時間後,她依據兩個人的情況被迫安排自己何時吃飯、休息。

很多時候,她內心是有渴望的,也想早點吃飯、休息,但說不出口,總是將他人的需要擺在自己之前。

回觀生活中,我們也會經歷這種情況,和朋友一起逛街吃飯,大家興致勃勃玩耍、點餐的時候,總有那麼一個人默默無聞的說“隨便、都可以”。

不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即使是在最親近人面前,也還是避免發生衝突,不想讓對方不高興,以取悅別人的方式來引起他人對我們的關注。

一次討好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不好意思,下次有所回報,但當多次討好後,我們存在價值感就會變弱,時間久了,對方就會習以為常覺得理所當然。

忽然有一天當你停止討好,別人就會覺得你變了,怎麼突然對我不好了?

如何避免討好型人格?

① 停止無意義的討好。

如果你也意識到這種情況,首先第一步就是停止去做無意義的“老好人”。

可以用情景化的方式記錄自己在什麼容易時候討好別人,結果怎樣,這樣以後在遇到相同情況,就可以及時警示自己。

無法掌控別人,但我們可以掌控自己。

② 別害怕,敢於拒絕,大膽嘗試說出自己的訴求。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拒絕是每個人最正當的權力。

不用覺得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別人才能更清楚的瞭解你,學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對不喜歡的事情不用隨波逐流,學會說“不”。

盧思浩曾說過:

“先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樣子,再遇見一個無需取悅的人”。

多讀書,去運動,去旅遊,拓寬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去更大的世界看看,當你足夠優秀的時候,你想要的一切都會來找你。

④ 學會享受孤獨,多方面挖掘自己的閃光點。

別因為孤獨,就無原則地對別人好。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一片獨一無二的樹葉,尋找自己的閃光點,強化自身優勢。

寫在最後

伍爾夫曾說過:

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為別人,只需做你自己。

請記住,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你,獨一無二的你。

一味追求合群,生硬地擠進不屬於自己的圈子,最後只會丟了自己。

真正的成熟不是討好別人,而是學會喜歡自己,遵循自己內心的聲音。

用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韻律,過好屬於自己的生活。

~~早(゚Д゚)ノ,我是單絲兒,一個積極勇敢的年輕人,願陪你一起努力,一起進步,一起成長,一起去看更大的世界~~

7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人生,難邂逅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