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時代,讀書,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人鼓吹讀書無用,其實,這是無知的表現。你會發現,越是沒有見識的人,就越是會貶低讀書的價值,反之,越是那些認知層次高的人,就越會看重讀書。
這一現象,就造成了,認知水平高的人,會越來越有見識;而認知水平低的人,會越來越無知。
你會發現,當一個人說了一些有見解的話,認知水平高的人,會對他刮目相看;而認知水平低的人,會對他嗤之以鼻。
正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對待知識的態度,決定了一個人人生的走向。
閱讀,打敗焦慮為什麼我們會焦慮?就是因為我們面對未來、面對未知,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心生恐懼、無所適從。
我們害怕,一者,是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二者,是因為我們的心胸不夠寬廣。
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未來,就有了諸多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令我們心神不寧、惶惶不可終日。
其實,很多時候,令我們恐懼的,並不是某一件事,而是心中沒有底,這才是最令我們內心煎熬的。
當我們擁有了看穿事物本質的能力,就可以透過現象,去看透本質,從而去推斷出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當我們對於未來的事情有了一個“定性”,那麼,我們的心,也就會安定了。
大事看擔當。
一個人的擔當,不僅僅在於意志,更在於胸懷。
當一個人在書中體會過人情冷暖,在書中看過風雲突變、滄海桑田,那麼,他的心胸,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變得寬廣起來。
曾經的輝煌,如今也是“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曾經的破敗,如今卻“綠紗又糊在蓬窗上”。
人間之事,盛衰無常,何必太過執著。
孔子在陳國的時候,斷了糧,跟隨的人也病倒了。
子路生氣地去見孔子,氣呼呼地問道:“君子難道也會有窮困的時候嗎?”
孔子回答道:“君子處於窮困,會安守於窮困,不會為了擺脫窮困而做出不符合道義的事情,小人處於窮困,則會胡作非為,來讓自己擺脫窮困。”
當我們見識過聖人也經歷過窮困,他們的一言一行似乎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對於當前的困境,也就不會太過怨恨了,也就更加能夠容納苦難了。
心胸寬廣了,事情就變小了。
閱讀,是一份力量閱讀,看似是一件“優雅”的事,卻有著無窮的力量。
白巖松曾經患有嚴重的抑鬱,嚴重到與妻子交流,只能透過紙片。
因為常常失眠,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後腦勺出現一塊斑禿,他去告訴家人。家人卻說,他們其實早就發現了,只是不敢告訴他。
去看了心理醫生,效果卻並不顯著。
最後,他終於找到了對抗抑鬱的武器:讀書。
一句“花未全開月未圓”,令他豁然開朗。
原來,自己的癥結,就在於“追求完美”,而人生最好的狀態,其實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
難道只有別人會攻擊我們嗎?
其實,最可怕的,是我們自己攻擊自己,自己不認可自己。
而閱讀,就是一把強有力的武器,讓我們能夠透過讀書,擁有對抗自己黑暗的一面的力量,並且戰勝他。
讀書,看似讀的是別人的人生,而最後的結果是,我們從閱讀中,更加深刻地認識了自己,學會了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過去的自己和解,這才是我們讀書的意義。
而非是為了滿足我們獵奇的八卦的心態、或者是無意義的消磨時光。
朋友,去熱愛讀書吧。縱使科技如何先進,讀書在千年之後,依然會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人類的大腦如果沒有了思想,就如同燈籠裡沒有了蠟燭。”
書中即使沒有“黃金屋”、沒有“顏如玉”,卻一定會有一個豐富絢麗的世界等著你去發現,你也一定會遇到那個“未知的自己”,發現那個真實的被你遺忘許久的優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