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01、卷首語

人生,就像是一場大戲,當我們還沒有盡興表演時,卻已走到中年。人就這樣,從最初的意氣風發,到中年的壯志成城,最後緩緩老去,代代迴圈下去。

“上有老”的年齡階段,大概已是中年。中年的壓力,就像是揹著一座山行走。

龍應臺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人到中年,“上有老”是一種生活狀態,壓力大,但是也是一種責任。人生中最大的遺憾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老人的世界,需要子女的關懷。

作為中年人,“下有小”是一種常態,孩子還小,需要養育,需要照顧,更需要花時間與精力陪伴。

精力與時間,如何平衡,如何負重前行,都需要掌握技巧。人到中年,走到“上有老”時,不妨這麼生活。

02、“上有老”時,請努力去賺錢

錢,能解決很多問題,也能給予所愛之人的保障。

電影《寄生蟲》中說:“錢,就像一個熨斗,能燙平生活的所有褶皺。”

明星柳巖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她努力工作,參加各種比賽獲得各種獎金,都是為了賺錢為母親治病。

她希望自己能成為家裡的頂樑柱,所以不斷地告訴自己,要賺更多的錢。哪怕自己苦一點,累一點都沒有關係。不管家裡誰生病,自己都不會再因為沒有錢而害怕。

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些病痛即便是有錢,也無法完全治癒。

但是,有錢可以提高家人的生活質量,也可以讓家人在治病的時候更有底氣,能專心治療,不留任何遺憾。

人生會有很多磨難,包括生老病死。也許,有錢,我們無法改變最後的命運,但是,有錢能夠讓人能有最後的尊嚴,能給人帶來更多的享受和快樂。

人到中年,有錢,便能幫助父母完成心願;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父母活得有尊嚴;能讓他們在人生最後的階段,受到最好的照顧。

有錢不代表著無所不能,但是一定會有更多的選擇。我們無法決定人生的長度,但是能讓人生的寬度延長。

03、“上有老”時,請抽出一些時間,陪伴他們

愛,需要花時間去表達,去經營。

《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生病了,如若不是她的母親恰巧給她打來了電話,並且給她叫了救護車,後果不堪設想。

在醫院裡,王漫妮躺在病床上,母親為她擔憂,恨不能插上翅膀飛到她的面前。還打電話看她輸的什麼液體,提醒她快打完時及時換藥。

當父母老去,子女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但是,父母對於子女的牽掛一點都不會少。

父母,對於孩子的牽掛長長久久,而孩子習慣了父母的關心,卻容易忽略,父母也是需要關心,也是需要陪伴的。

子女們往往忽視父母太久太久,也許,記不清自己上一次回家是什麼時候了,記不清有多長時間沒有主動打過一次電話,對父母問聲好了。

父母要的其實並不多,而且他們一直在家裡等待,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裡,等待孩子回家,等待孩子的電話……

人到中年,不要讓父母等太久,抽出一些時間,多陪伴他們。一起吃頓飯,說說自己小時候的事情,老人會很開心,比給他們買昂貴的禮物要好太多。

04、“上有老”時,請學會強大自己,抵禦風險

人到中年,“上有老”時,請強大自己,為自己鋪出一條路。

父母從呵護我們成長,到他們兩鬢斑白,身軀不再挺直,甚至連走路時,也變得越來越緩慢。

以前從未想過父母會老,會需要我們像照顧孩子那樣對待他們。一晃,他們老了,這一天已經不遙遠了。

若是有一顆想要報答父母的心,就沒有理由選擇安逸。

人到中年,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多賺些錢,強大自己,學會獨當一面。如此,才能在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陪在他們身邊,不用擔心經濟問題。

命運為誰準備了什麼樣的禮物,或是挖了多少坑洞,誰都不知道。人到中年,學會去生活,學會獨立,學會去解決人生路上的難題,讓自己不斷強大。

人生就是解決一次危機,就成長一次。讓我們的成長速度,大於父母衰老的速度,在他們老去的時候,給予他們保護,給予他們溫暖,此生就會少很多遺憾。

05

人生路上,有壓力的生活,也有甜蜜。

人生路沒有回程票,走著走著,便在分別。也許,分別的過程中,我們不曾好好告別,或是連說“再見”的機會都沒有,便徹底分離。

人到中年,不要荒廢年華,更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的生活。

劉希夷寫道:“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不要以為回家看父母,可以等一等或一等再等,也不要以為表達愛,可以來日方長。有很多時候,感情經不起等待。

陪伴是一種溫馨,也是一種甜蜜,讓美好的親情定格在自己的回憶裡。人到中年,有壓力不可怕。

當我們走到“上有老”的人生階段時,學會把壓力轉換成動力,努力拼搏,別讓父母的期待,都變成黯淡失望的沉默。

若是有時間,多看點書,學點技能,給自己多攢一些積蓄,不斷強大自己。當父母需要你的時候,挺身而出,給予他們最大的支援。

人生路上,及時表達愛,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修養。及時表達愛吧,因為,那是收穫幸福的方式。

-END-

今日話題:

走到“上有老”的人生階段,你是如何規劃自己人生的?

8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心聲 | 責任是一種存在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