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不到?
做不到那些應該做的事情。什麼是應該?大多時候誤把想要當成需要做,或者把需要做,當成是一種本來應該政治正確的東西。
現在我們來分析下,什麼是想要?比如想要暴富,想要很美,想要吃很多東西,想要買衣服,買包。可見,想要並非是全部需要的,更多時候是一種只是想要,有時候是慾望,甚至可能是上癮。所以,想要本身,更傾向於不去思考到底想到是不是需要,想要是不是上癮。想要是不是並不能讓你開心或者真的喜歡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做了那麼多的計劃,卻很難真的實現。因為可能只是因為認為那是正確的想要。沒有思考過想要的東西,為此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很多時候只是想要,而不想付出。這更多是一種不想付出的妄想。所以,總是做不到。想要早起,卻起不來。想要每天運動,卻做不到。想要每天閱讀,卻不想翻開書。想要的,有時候是一種政治正確,有的時候甚至是一種慾望,甚至是上癮。像之前有一段時間,我會把每天很多時候用來逛淘寶,沒有反思之前,就從來不知道自己花了那麼多的錢和時間在上面,買了一堆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嚴格意義上來說,購物只是一種潛意識的想要,並非真的需要。有的時候甚至並沒有因為購物會開心,只是簡單地想要購買。這是是一種上癮,是一種沒有覺知的精神慾望,是人生時間的黑洞,不斷地消耗你的時間和金錢,而不自知。不自知,有的時候是因為無知。無知是什麼?無知不是僅僅的不知道某些道理,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沒有自知的能力,沒有觀察到自己的能力。觀察不到自己的樣子,就也無法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的,即使知道一些道理又怎麼樣呢。觀察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相當地重要。重要到是一切認知的基礎,當然,我們永遠無法瞭解自己很清楚,我們對自我的瞭解可能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經常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那麼做,為什麼要那麼愚蠢。當然,如果能夠發現自我的愚蠢,就說明了自己是有觀察和反省的能力,自己是在進步的。所以,想要,是一種需要認真觀察的需求,可能不是真的需求,要謹防一種不開心式的上癮需求。不要把每天最重要的那些事情,當成僅僅是一種想要而已。要去分析,為什麼想要?是真的需要嗎?
需要是什麼?需要,就是一種需求,並且想要。需求,要謹防一種假性需求,假性需求是一種想要。就好像,大多數女生的我想要買衣服。其實不買,又不會怎麼樣。反而不會花那麼多的時間在穿衣服和外表上,多一點時間用來做那些正確事情,反而能夠改變人生。需求,也只是一種需求,需求是要透過行動才能實現的。“祈求必會實現”,需要去行動,才能改變和實現。大多時候,我們知道自己有這個需求,卻沒有行動的能力。比如,我們需要賺錢,可是真的全力去行動又有幾個人呢,大多數人是沒有行動的能力。為什麼不行動呢?是因為需求也只是一種政治正確而已,可能自己內心覺得是難的,覺得是排斥的。為什麼呢?是因為把所有沒有實現的,都當然需要或者需求,但是是難的,只要是難的,那麼我們內心肯定就是排斥的。人天然想要即時滿足,現在就很舒服的狀態。當我們真的需要什麼,需要真的在內心產生一個想法就是,這是真的需求,需要,而不想要想要。想要,有一種潛臺詞就是得不到。而需求更傾向於必須實現的東西。需要改變,需要閱讀,需要賺錢,需要賺錢,而不是簡單的只是想要。
那怎麼樣才能把需求變成一種我們願意去做的事情,而不簡單是一種政治正確呢。那就是想辦法把事情變成是喜歡的事情,也就是讓自己不要去排斥,不要覺得很難,就去享受就好了。可是怎麼樣才能喜歡和享受呢?首先,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不要老是想著結果。要持續地積累,結果自然會來。在努力的過程中,如果一直盼著結果,就會無形中給自己製造了很多的痛苦,因為求而不得,因為付出沒有結果。實際上,並非沒有結果,而是積累還不夠,時間還沒到。不要盯著結果,只要保持每天的持續積累。可是,你會說,持續積累就是很難的啊。為什麼持續那麼難呢?因為對結果是否出來,表示懷疑。當結果沒有真的呈現之前,是有不確定性存在的。可是什麼是確定的呢?只要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是正確的,那麼就要持續,直到失敗。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沒有放棄就沒有失敗可言,因為一直還有機會。很多人容易放棄是因為老師盯著結果,還會老是把自己跟別人比,覺得別人怎麼樣,怎麼樣,別人為什麼那麼幸運,別人為什麼那麼快有結果,不要去比,因為沒有可比性。跟自己比,中間有段過程是需要熬出來的,人生總有一段時間是看起來沒有任何結果沒有任何進步的,那是一種誤解。越是覺得難的時候,進步越多。越是覺得一切舒適輕鬆的時候,很可能是在退步。還有,不要列太多嚴格的表格來約束自己,因為那麼嚴格的時間大機率是完不成的,這樣會造成一開始的挫敗感,會讓自己只能放棄。因為放棄就不用面臨失敗了。不能太嚴格,更不能沒有時間表要知道每天大概需要積累的幾件事情,然後去做就好了。不需要帶著什麼很強硬的要求。比如寫作,不需要一開始就要求沒有錯別字,不能一開始就像文字優美,先寫,持續寫。然後自然就會有結果了。結果不是盼出來的,結果是行動積累而來。當積累足夠,就觸發了結果的機關了。讓自己不會排斥去做那些真正是需求的事情,讓自己喜歡的狀態去執行。
比起喜歡,還有一種更為高階的狀態,就是專注。喜歡了才能專注,專注不是最高效的積累,而是自身最不排斥的狀態。專注的時候,可能都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也感覺不到難過。專注是人生的答案,是一切的解法。專注了,就會讓事情順其自然地發展,每天都在一點點地新生,一點點地消亡,正在不斷地生長。專注就是不管現在外界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只是去做就好了,專注地去積累。傾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好像傾聽鍵盤敲出來的文字,傾聽自己內在的想法,和事情融合在一起。我想人生,不是為了不專注而生的。如果不專注,就會在寫作的時候,想著晚上的事情。在吃飯的時候,煩惱工作的事情。古人說,食不言,寢不語。也就是說讓人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即使是日常生活的小事。細微之處見分曉。如果永遠是不專注的,那麼就永遠都沒有專注的能力了。任何強大的能力都是用進廢退的。能夠做好一件小事,也就能夠做好一件件小事,然後就會有大的結果。不專注,不會喜歡,不會真的實現。所以,最終,想要真的實現,是專注地事情地發展過程中,不管現在外界的結果是什麼樣的。有時候結果是滯後的,如果中間放棄了,就沒有結果了。
道家的順其自然,其實是專注中的自然,不是無為的自然。專注於再次成為人生絕佳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