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小的時候,一說過完年自己又大了一歲,滿滿的都是高興,因為對未來有期待:長大以後,可以不用再寫作業啦,可以自己賺錢自己花啦,可以自己安排時間啦,可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啦!

現在一過年,想起自己又大了一歲,卻滿滿的都是挫敗:長得再大也沒用啊,學啥啥不成,搬磚不賺錢,天天刷抖音,物件更是不知道在哪個旮旯裡窩著還沒影呢……

所以很多人一想起長歲數這事,就打心眼裡犯愁。

犯愁是很正常的,我想起自己老了一歲也犯愁。但是有些人,他們不僅對長歲數這件事犯愁,還會特別焦慮。

焦慮和犯愁不一樣了。犯愁是難過,焦慮卻是因為害怕。

害怕什麼呢?年紀輕輕的就怕死嗎?顯然不是。

其實,他們的害怕是因為,他們偷偷信仰著:年齡巔峰主義。

所謂的年齡巔峰主義信仰,是認為人生有一道預設的公式:必須在XX歲之前,達到人生巔峰,這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

當然,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這個XX歲不太一樣,比較常見的有:20歲巔峰主義,30歲巔峰主義和40歲巔峰主義。

年齡巔峰主義的根源,肯定是人類對世俗成功的內心追求,外加一點在整數上的強迫症傾向。

但是前幾年社會媒體所傳遞的各種“成功故事”,則是年齡巔峰主義茁壯成長、大行其道的重要養分。

翻開各種新聞,鋪天蓋地的就是各種傳奇:十幾歲就被知名大學錄取的天才,二十幾歲就財務自由的新貴,三十多歲就子女雙全的人生贏家……

如果把所有熱點新聞網的主人公按年齡排序一下,也許有個有趣的發現:40歲之後的相關新聞,除了那些個打家劫舍、跳樓自殺、黯然被炒、生活所迫、滿臉油膩的負面新聞之外,好像就沒幾個了吧?

這給人一種感覺:40多歲之後的普通人,要麼過得特慘,要麼活得卑微。

反正是讓人沒得惦記,不想惦記。總之,40歲之後就跟死了差不多——那可不得有年齡巔峰主義嗎?

那麼年齡巔峰主義好不好呢?有人就說了,肯定有好的一面。俗話說的好,無壓不出油,壓力也是巨大的動力,催著我們努力向前。

但子曾經曰過:過猶不及啊。而年齡巔峰主義就是過了:由此而衍生的催學、催工、催婚、催生,催得人黯然銷魂,也催得人心煩意亂。

別的不說,2021年春晚那個催婚小品,可不就讓人看著就有點反胃嗎?

成功可不是給孤獨園地上的黃金,隨便誰彎腰都能撿到了。事實上,真正能夠大獲成功的人,在人群中總是相當稀少的。

更何況,這年頭內卷的趨勢越來越嚴重,恐怕成功的機率會越來越低了。

所以就像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那樣,年齡巔峰主義的害處也就越來越明顯了:憑空製造出了巨大的生活焦慮。

為了應對這龐大的焦慮,人們發明出了很多創意性的應對,其中我覺得最值得拿來一說的,就是:低欲生活

比如,各種不花錢(不買新東西,不買新衣服),各種不娛樂(不唱歌、不喝酒、不旅遊),各種不社交(不談戀愛、不交朋友)。

乍聽起來,低欲生活簡直就是對症靈藥:我有成功的慾望,所以焦慮;要想不焦慮,我就不想著成功,這不就釜底抽薪了嗎?

似乎很有道理……個shit啊!

我們換個類比就能明白其中的荒謬之處:我有活著的慾望,所以焦慮;要想不焦慮,我就不想活了。

這算釜底抽薪嗎?這生命之火都抽沒了啊!

所以低欲生活的問題就在於,除了極少數非常特別的群體(比如父母雙亡、內心強大、特立獨行、出家隱居),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完全放棄正常慾望的低欲,其實跟“葵花寶典”的第一頁一樣,屬於自殘行為啊。

年紀輕輕人生就低欲了,還有什麼奔頭呢?

更何況,其實大多數人根本做不到低欲:不花錢,大多數時候只是因為沒錢。要是握著一大筆錢,很多人就開始心癢手癢了;

同樣的,不娛樂,大多數時候只是因為沒錢沒時間。有錢有閒的時候(比如最近過年),誰還不動點娛樂的歪腦筋?

不社交,大多數時候只是因為別人看不上自己,有人過來認真勾搭的時候,誰還不是立馬掉進溫柔陷阱(比如最近很火的那個騙阿里女性2000萬的案例)。

所以,“低欲生活”的出發點雖然很好,但是我覺得思路是走偏了。

所以,要想解決年齡巔峰主義焦慮,單純靠壓低成功慾望是沒有用的。恰恰相反,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學會接納自己這種“想要成功的慾望”。

接納的意思就是,這種慾望就跟我們餓了要吃飯,渴了想喝水一樣,是很正常的,既沒必要因為自己“志向遠大”而沾沾自喜,也沒必要因為自己“追求上進”而妄自菲薄。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有面對“年齡巔峰主義”這個大boss的資本,去重新樹立一個關於年齡的信念:人生是沒有固定的“贏家模板”的,不是所有人都要完成一樣的任務。

除了生理上的少量限制外,絕大多數的事情,什麼時候做都可以。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功之路”。

過去網上有個段子,我覺得說得很好:

8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令人釋懷坦然的句子|與其庸人自擾,不如看淡點好